高一语文必修四内容,高一语文必修四综合测评

副标题:高一语文必修四综合测评

时间:2023-07-29 20:17: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综合测评(二)
温馨提示 对应综合测评21页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行市 (hánɡ ) .烟雾缭绕(rào ) .B.枕头(zhěn ) .教学相长(jiāo ) .
C.誊写(ténɡ ) .群轻折轴(zhé ) .D.框架(kuānɡ ) .车载斗量(zài ) .答案:A
2.(2011年湖北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她________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她喜欢这座________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________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________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 沉醉 既然 顶礼膜拜
惬意(qiè ) .
混沌初开(hùn ) .青苔(tái ) .应试教育(yìnɡ ) .抹布(mǒ ) .
水涨船高(zhǎnɡ ) .倔强(jué ) .
潜移默化(qián ) .
解析:B教学相长(jiào ),C抹布(mā),D框架(kuànɡ ) ...B.自信 沉溺 即使 诚心诚意
C.坚信 沉浸 尽管 三步一叩
D.确信 沉迷 虽然 毕恭毕敬
解析:这里包括二字词语和虚词(关联词语,还有四字成语)。这里辨析增加了难度,每个空给出了四个词语供考生选择,这就加大了思考量,做这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段,确定语脉,了解大体,然后方可筛选,最后取交集,综合确认。第一空四个字都可以,尤其是“自信”一词,因为“她”是盲人。第二空,可以排除掉“沉醉”、“沉溺”和“沉迷”,这三个词都是用于人的,不能用于物。由此即可选定答案。出于谨慎,必须把选项都要看完。第三空,可排除掉“既然”和“虽然”,二词和后边的“也”字不搭配。最后一空可排除掉“顶礼膜拜”。至此,答案可以确信是C了。
答案:C
3.(2011年辽宁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解析:A项,缺与“无论”对应的词语;B项,句式杂糅,最后半句可以表述为“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来解释”;C项,应该先“感受”再“发现”。
答案: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如果“尊重原著”,只是汲汲于人物年龄,汲汲于唱了几出昆曲,汲汲于瓷器、发型、3D的传统建筑,那么,中国传统,也可能成为符号的堆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某种程度上说,新版《红楼梦》之病,或许也正是我们在理解传统、尊重传统时的误区与盲区。
①正如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
②即便有金玉良缘或是木石前盟,也只是一部古装的《流星花园》 ③画卷、水袖、武术、龙„„
④正如缺少了命运的悲剧感
⑤没有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支撑,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
A.①③⑤④②
C.③⑤④②①
答案:B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做“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称做“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B.③⑤①④② D.①④②③⑤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有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5.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了官员的代名词。
解析:C.“标准官帽”有误,文中无相关信息。
答案:C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当时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的宽窄和官阶的高低有关,这是第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解析:A.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只提到“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C.用双翅区分官阶在宋代就有了;D.颠倒因果,由原文“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可见,收留降臣、笼络人心为因,允许穿明朝朝服、戴明朝乌纱帽为果。
答案:B
7.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的“红缨帽”虽然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解析:A.原因推断错误,原因应是“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B.“玉饰越少,官职越小”不对,官职在六品以下的官员的乌纱帽上没有玉饰,“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于文无据;D.“巩固清初政权”于文无据。
答案:C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罗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乾符初,举进士,累不第。广明中,遇乱归乡里。时钱尚父
[注]镇东南,节钺崇重,隐欲依焉,进谒,投素作。镠得之大喜,以书.
辟之。遂为掌书记。性简傲,高谈阔论,满座风生。好谐谑,感遇辄.
发。镠爱其才,前后赐予无数,陪从不顷刻相背。表迁节度判官、盐铁发运使。未几,奏授著作郎。镠初授镇,命沈崧草表谢,盛言浙西富庶。隐曰:“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镠请隐为之,有云:“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又为贺昭宗改名表云:“左则姬昌之半字,右为虞舜之全文。”作者称赏。转司勋郎中,自号“江东生”。魏博节度罗绍威慕其名,推宗人之分,.拜为叔父,尝表荐之,隐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且介僻寡合,不喜军旅;献酬俎豆间,绰绰有余也。与顾云同谒淮南节度副使高骈,骈不礼。骈后为毕将军所杀,隐有题延和阁之讥。又以诗投相国郑畋,畋有女殊丽,喜诗咏,读隐作至“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由是切慕之,精爽飞越,莫知所从。隐忽来谒,女从帘后窥见迂寝之状,自是绝不咏其诗。隐精书法,喜笔工苌凤,谓曰:“笔,文章货也。今助子取高价。”即以雁头笺百幅为赠,士大夫踵门问价,一致千金。率多借重如此。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言》等,并行于世。
(节选自《唐才子传》有改动)
【注】 镠,音liú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欲依焉,进谒,投素作 素:一般的 .
B.镠得之大喜,以书辟之 .
C.推宗人之分,拜为叔父 .
D.传食诸侯,因人成事 .
解析:A项素:平素。
答案:A
9.以下各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罗隐善属文的一组是
( )
①镠得之大喜,以书辟之
②前后赐予无数,陪从不顷刻相背
③隐曰:“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 辟:征召 分:辈分 因:依靠④为贺昭宗改名表云:“左则姬昌之半字,右为虞舜之全文。” ⑤即以雁头笺百幅为赠,士大夫踵门问价,一致千金。
⑥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言》等,并行于世。
A.①③⑤
C.①④⑥ B.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②镠爱其才 ③表现其英敏 ⑤隐精法书。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明年间,遭逢战乱,罗隐回到家乡,当时镇守东南一方、势力极大的钱镠对罗隐很是称赏,于是罗隐投靠了他。
B.罗隐的诗文大多以讽刺为主,他不喜军事,而在祭祀、宴会等场合献诗应酬的能力却是非常高的,因此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仰慕罗隐,罗隐上表推荐了他。
C.罗隐曾与顾云一同拜见淮南节度副使高骈,高骈待他们很不礼貌。高骈后来被毕将军所杀,罗隐写了题延和阁的诗来嘲笑他。
D.郑畋有个女儿非常美丽,因读罗隐的诗而对其极为爱慕,但在她看到罗隐相貌丑陋且不通世故的样子后,便不再咏读他的诗文了。
解析:B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且文中的表述是“罗绍威上表举荐罗隐”。
答案:B
【参考译文】
罗隐,字昭谏,是钱塘人。他自幼聪敏过人,善于写文章。诗笔尤其出众,修炼浩然之气。乾符初年,罗隐多次应进士而落榜。广明年间,遭逢战乱,他回到家乡。当时钱镠镇守东南一方,势力极大,罗隐想去投靠他,就前去拜见钱镠并投献自己以往的作品。钱镠得到此诗大喜,就用书简召聘罗隐。于是罗隐在钱镠手下任掌书记。罗隐生性傲慢,爱高谈阔论,在宾客满堂时谈笑风生。他喜欢开玩笑,遇事有感总要表现。钱镠喜爱他的才能,先后给他无数奖赏,陪从人员没有一刻离开罗隐。钱镠表奏升罗隐为节度判官、盐铁发运使。不久,又上奏授他为著作郎。钱镠被任命为镇海军节度使之初,命令沈崧起草奏章以谢恩,奏章上极力描述浙西的富饶。罗隐说:“如今浙西正当兵火战乱之后,朝中大臣们正急迫地想索求贿赂,这个奏章递上去,他们看了就要把我们生吞活剥了。“钱镠就请罗隐来起草,罗隐写道:“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罗隐还在为庆贺昭宗改名的奏章上写道:“左则姬昌之半字,右为虞舜之全文。”受到文人们的称赞。罗隐调任司勋郎中。他自称“江东生”。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仰慕罗隐的名声,推求罗姓同族人的辈分,拜罗隐为叔父,并曾上表举荐他。罗隐原以为自己应被朝廷重用,谁知却科举一再落榜,辗转在地方大员的门下吃饭,依赖他人之力而成事,因此对唐朝廷深怀怨恨。他的诗文大多以讽刺为主,即使是荒野祠庙的木头神像也都免不了被他讽刺。而且他的性格孤僻、落落寡合,不喜欢军事;而在祭祀、宴会等场合献诗应酬,他的能力绰绰有余。罗隐曾与顾云一同拜见淮南节度副使高骈,高骈待他们很不礼貌。高骈后来被将军毕师铎所杀,罗隐写有题延和阁的诗来嘲笑他。罗隐还曾用诗投献宰相郑畋,郑畋有个女儿极为美丽,爱好诗歌,她读罗隐的诗读到“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两句,从此十分爱慕罗隐,她的灵魂都飞出躯体,不知该做什么。一天罗隐忽然来拜见郑畋,这个姑娘从门帘后面偷看罗隐,见他相貌丑陋不通世故的样子,就不再咏读他的诗文了。罗隐精通书法,他特别喜欢制笔的工匠苌凤,他对苌凤说:“毛笔,是文章的本钱。今天我帮您卖个好价钱。”就用雁头笺纸(书写)百幅作为赠品(赠与苌凤),结果士大夫们一个接一个上门问价,苌凤一次就获得千金。人们多这样借重罗隐的名声。罗隐所写的《谗书》、《谗本》、《淮海寓言》等著作,一并在世上流行。
补充:①钱尚父,即钱镠。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后梁郢王朱友珪立册尊钱镠为尚父,故有此称。②日暮而牛羊不下,《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此反其意而用之,描述浙西战后荒凉之景。③昭宗改名,唐昭宗原名李敏,后更名李晔。“晔”宁左为华,虞舜名重华;右为日,姬昌的“昌”字一半为日。故云“左则虞舜之全文, 右则姬昌之半字。”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共23分)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以雁头笺百幅为赠,士大夫踵门问价,一致千金。(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今浙西在被焚烧毁坏(或“兵火战乱”)之后,朝中大臣们正急迫地想索求贿赂,这个奏章递上去,他们将会把我们当做鹰犬一样的驱使。
(2)就用雁头笺纸(书写)百幅作为赠品(赠与苌风),结果士大夫们一个接一个上门问价,苌凤一次就获得千金。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8分)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上片描写的秋景有哪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入睡”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表达情意的特点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词中描写的秋景的特点,可以从词人选取的景物特点上分析。“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作用,要结合这句话在词中的位臵分析,这句话处在上片的最后,是由写景到抒情的过渡。
(2)这句话的含意要结合词的思想情感来理解,为什么词人说“除非好梦”才能入睡,这里的“好梦”与“乡魂”“旅思”有什么关系,是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
答案:(1)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词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词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浓厚;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自然的过渡。(2)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词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这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13.(2011年天津)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句。(5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________,序天伦之乐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答案:(1)烟光凝而暮山紫
(2)会桃花之芳园
(3)风急天高猿啸哀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樯橹灰飞烟灭
(6)万类霜天竞自由
五、选做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窗花
耿翔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惟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
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惟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14.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亮”的意思是醒目、耀眼,突出了窗花的鲜活与鲜艳,表现了作者看到陕北窗花时的惊喜及赞美之情。这一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为下文揭示窗花的内涵作铺垫,也与文章最后一句话相照应。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窗花就是陕北人生活的艺术化,与陕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陕北人就有剪纸艺术。(意思对即可)
(2)贴满窗棂的鲜红、热烈的窗花照亮了作者的手,感染并启迪了作者,使作者的心灵变得纯净。(意思对即可)
16.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2)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3)窗花折射出剪纸人的生活及其丰富的想象力;(4)窗花表现了鲜活的大千世界。
17.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敲门前的想象,体现了作者对剪纸艺术的神往与喜爱。
(2)对剪子声音的描写,突出了剪纸艺术超越寻常生活的艺术魅力,肯定了陕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3)对剪纸人双手的描写,表达了对勤劳智慧的陕北人和他们的剪纸艺术的赞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吴冠中的品格
我国杰出艺术家、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虽然吴冠中先生的艺术生命已经“归零”,但他留下的笔墨丹青,却成为一笔永恒的社会财富。
在今年3月31日,胡润在成都发布《2010胡润艺术榜》,吴冠中名列第二,比去年排名上升了两位。在2009年,吴冠中的作品公开拍卖总成交额为2.2亿元,而现在一些当代艺术家,发家之后最爱干的事就是买别墅购豪车,大肆享受生活。而像吴冠中这样一位身价上亿的艺术大家,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是异常的简朴。吴冠中晚年一直住在北京方庄芳城园一套两居室的家中,用流行的话讲,算得上是“蜗居”了。
在京城的两居室里,他的书房不足5平方米,除了靠墙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临窗一张比课桌略大的书桌和一张椅子。椅子拉开就几乎顶到了书架。
室内没有名家墨宝镇宅,没有斋堂匾额述怀,惟有迎门的墙上有一幅根据梵高油画织成的挂毯铭志。梵高是吴冠中先生殉道艺术的偶像,别人送到了吴先生的心上;鲁迅是吴冠中先生追随文学的精神父亲,血管里融了他的血,品格上附了他的魂。
就是在这间袖珍书房里,却诞生了吴冠中的集纳了一百几十万字的散文随笔的文集。英国艺术评论家麦克·苏立文教授感叹:单凭他的文字就足以让他在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吴冠中对绘画的勤奋、对艺术的虔诚,终其一生保持灵魂的纯洁,甘做艺术“苦行僧”,在当代画坛也属于。
吴冠中先生让太多的人意外。他的理发店就是楼下路边的理发摊。他曾告诉记者,去外地写生,别人不是把他当成修雨伞的就是当成修鞋的商贩。
“垂着谷子的大地上,太阳和肉体,一升一落,照耀四方”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援引这句诗说,吴冠中先生仙去,但他树立的国美美育旗臶不倒。
“我负丹青”,这正是大师吴冠中自传的书名。一个“负”字意味深长,道出了大师在艺术上的永不满足。1936年,17岁的吴冠中从杭州艺专走上了绘画之路,从此迸发出近乎疯狂的激情,将自己的一生交付丹青水墨。在自传中,吴冠中写道,他的艺术之路起源于对美的追求。“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十七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
吴冠中还有一个保持多年的“毁画”习惯。他的画如果自己稍不满意,哪怕已经完全画好,裱好,也毫不犹豫地亲手毁掉,因为他有一个坚定信条:“不满意的画绝不能让它流传出去,否则会害人。”他的画价极高,随便哪一幅都能卖出几百万元。即使冒名顶替的赝品,也动辄以百万元成交。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已被吴老自己鉴定为赝品,仍以230万元拍出。所以,行家们说,他每毁一幅画,就等于“烧毁一座豪华房子”。可是,他却始终不肯改变这个习惯,是画到老,“毁”到老。
“在生活上,老师却非常质朴,多年来从未见过老师打的。无车接送时,老师只会乘坐公交。他经常穿着一双球鞋出门,穿衣也很随便。”他的学生回忆说。
(摘编自罗桦琳的《画坛巨擘吴冠中》)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吴冠中先生的辞世,标志着其艺术生命的结束,他的绘画在他辞世后价格将越来越高,因此成为社会永恒的财富。
B.虽然2010年的胡润艺术榜上,吴冠中先生名列第二,成为身价过亿的艺术富翁,但吴老却一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
C.吴冠中先生对梵高情有独钟,他敬仰梵高为艺术殉道的精神,因此用别人送他的一幅根据梵高油画织成的挂毯铭志。
D.吴冠中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散文家,麦克·苏立文教授认为,其文学成就并不逊于艺术
E.吴老在艺术上可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稍不满意的画就毫不犹豫地毁掉,对冒名顶替之作报以宽容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理解错误,吴老的绘画成为“社会永恒的财富”并不是因为“价格将越来越高”。D项,“麦克·苏立文教授认为,其文学成就并不逊于艺术”理解错误,原文是“单凭他的文字就足以让他在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E项,“对冒名顶替之作报以宽容态度”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BC
15.吴冠中先生具有怎样的艺术品格?请根据文章有关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传主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做法一般是先切分出文章的层次,看看文章写了几件事,这些事分别从哪一个方面表现人物性格。
答案:(1)生活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2)对艺术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勤奋、执著而又虔诚;(3)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为严格,终生保持“毁画”的习惯。
16.“垂着谷子的大地上,太阳和肉体,一升一落,照耀四方。”许院长引用这句诗,有什么深刻的用意?请简要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理解的能力。这个诗句在文中是对吴冠中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赞美,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这句话可以看成是一个比喻句。
答案:许院长把吴冠中先生比喻为“垂着谷子的大地上”和“太阳”,用来说明吴老的成就之丰和影响之大,虽然吴老仙去,但其影响深远,国美美育旗臶不倒。表达了对吴冠中先生的崇敬之情。
17.吴冠中先生一生风光霁月,令人敬仰的简朴品格,对艺术
狂热追求,终生不改的严谨精神成就他丰满而又伟大的人生。请你就对“简朴”“追求”“严谨”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已的见解。本题为探究题,注意选择一项,结合文中对吴冠中先生的介绍文字进行分析,观点要鲜明,不要脱离文章泛泛而谈。
答案:观点一:简朴是吴老最可贵的品质。(1)吴老淡泊名利、质朴淡然的生活态度,是他取得成就的关键,因为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2)对生活和金钱的低要求是其他人难以做到的,与今天的一些成功人士相比,吴老的精神因难能而更可贵。
观点二:执著的追求是吴老取得成就的不竭动力。(1)年轻时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引领他走向了绘画的道路。(2)一生以梵高、鲁迅为榜样,坚守为艺术而殉道的精神,使他终其一生保持灵魂的纯洁。
观点三:谨严成就了吴老的伟大。(1)生活上的谨严使吴老一生克勤克俭,这是其他艺术家少有的伟大之处。(2)对艺术的谨严使其一生保持着“毁画”的习惯。不苟且、不马虎、不放纵,是伟大人物都具有的品格。
六、(15分)
18.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4分)
(1)李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笔耕不缀。我们感到十分欣慰。(学生给老师祝寿时的发言)
(2)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均有建树,希望有幸能到贵校就读。(某同学写给高校的自荐信)
(3)校园委会决定于5月10日下午两点在体育馆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欢迎各位同学莅临。(校团委会通知)
(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来认领(招领启事)
(1)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欣慰”改为“高兴”;
(2)将“有建树”改为“取得过一些成绩”;
(3)将“莅临”改为“积极参加”,或“有一定成绩”。
(4)将“48元”改为“若干”。
19.阅读下面的故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思考,提炼、压缩故事所包含的两条人生哲理,各用一句话表述,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夜,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魆魆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我高兴地说:“好啦!马上就要到过夜的地方了。”船夫却不以为然地说:“还远着呢!”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退去;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光,令人神往。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现在,无论是那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生活之河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淌,而火光依旧在前,似乎近在咫尺,又总是那么遥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希望之光永远不能泯灭,有了希望就有了追求。
(2)追求光明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20.(2011年湖北卷)分析下图,得出结论,并合理推断其原因。要求:①语言表达准确、简明;②结论和原因均不超过25字。
宜万铁路开通前后恩施州公路、
铁路和民航客运量对比图

(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图文转换题,考查考生对图表的理解能力、抽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表述能力。综合性极高,做此类题目,首先是认真读图表,其次是分析图表,再次根据要求进行合理推断其表达意图,最后形成表述文字。另外,图表题多用比较法。
答案:①结论:铁路开通后,客运量超过公路、民航,成为出行
首选
②原因:铁路出行比公路速度快,比民航费用低
七、写作表达(60分)
21.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求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传统书信是一种非常诗意的文体,鸿雁传书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诗意的存在,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种诗意渐渐成为远去的景色,令人惋惜。
请你就传统书信逐渐消散这一文化问题,给全社会写一封公开信,以表明你的态度和观点。
写作提示:有些美好而又有意义的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行渐远了,但并不等于说即将消散的东西就是毫无价值和意义了,他们只是暂时被更方便的文化情势与手法所代替,面对书信这种极有诗意的文体渐渐成为远去的景色的文化现象,只要能够把道理讲清,再写出情感就符合要求。但是这篇作文在文体上却有着独到的要求,符合公开信的格式十分重要。
【例文】
远去的鸿雁不老的情
亲爱的朋友们:
如果你稍稍年轻,你也许不曾经历;如果你稍稍年长,你可能会悼念——那份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掉队的温情。那份温情,也许来自遥远的家园,父母的叮咛和檐燕的呢喃,此刻如在耳畔;那份温情也许来自天边的恋人,挂着眼泪的笑靥和掺杂苦楚的幸福,此刻变得可以触摸„„或者,是你投递出的久久的期盼;或者,是你收到的远远的问候,当你封上或撕开封缄的时候,你的手微微哆嗦,你的心怦怦跳动,你急迫地渴望着,你似乎可以看到那一头的那个人,他为你蹙眉落泪,或是欢呼雀跃。如果足够浪漫,一页薄纸里会夹着一片花瓣或树叶,你拈起时,会有淡淡的清香;如果足够忧伤,串串低回的文字上会有眼泪洇湿的痕迹,你品读时,会有咸咸的伤感„„那些时候,一封信里,承载着多少浓浓的情思,几张纸上,演绎着多少纷纷的悲欢。亲爱的朋友,在今天,那早已是随风飘逝的古典的浪漫。飘然而至的家信,期盼已久的情书,一种可以摩挲的情感,一种可以捆扎收藏的记忆,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代之而来的,是无处不在的电话,是短信,是伊妹儿,是视频聊天,即使远在天涯海角,音容笑脸,不再依赖记忆和想象,传情达意,不再需要等候和期盼,科学技巧的便捷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它来得如此迅猛,迅猛到我们欢欣,也迅猛到我们感叹。于是面对冰冷的机器,怀旧的人们总不能忘记曾经的书信,总不能不怀恋那份古典的温情和浪漫。
遥想一千多年前,纸张代替木牍竹简的时候,先人们大概也曾有过类似的怀旧情怀吧?那时候的伤感没能转变竹简灭亡的命运,那么今天的纸张恐怕也难以幸免。竹简木牍上的《论语》,纸张上的《论语》,和电子版的《论语》,是同样的智慧;写在绢上的《出师表》,印在书纸的《出师表》,和电子版的《出师表》,是同样的赤胆忠肝。今天我们悼念书信,我想,并不是悼念作为载体的纸张.而是在悼念一种被迅捷的通信挤掉了的温馨的情感。其实,只要真情在,不在乎你是伊妹儿还是纸笺,不在乎你是电话、短信,还是尺素、竹简,但是如果心冷酷了,哪怕你是刀刻斧凿,摩崖铸铜,也不会让人神往和依恋。
亲爱的朋友啊,纸质的书信已然淡出,但是美好的情绪仍在我们的心中传递,只要彼此真情在,我们又何必在乎是刀刻的竹简、墨写页的纸张,还是电脑的键盘呢?
这正是:
青山依旧情未老,尺素寸心两相知。但使天涯深情在,何须指责鱼雁迟。
安康!
你们的朋友

高一语文必修四综合测评.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LH8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