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马说》

副标题: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马说》

时间:2024-05-17 20:5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件# 导语】课件,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篇课件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课件的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而灵活运用的。下面是©文档大全网整理分享的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马说》,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掌握文中倒装句的定语后置句与介宾短语的用法,掌握省略句。

  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4.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结合已知的文言知识,加以区别比较,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二、课堂设计思路

  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课文,而且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将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加以综合掌握,学会区别比较,并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字、词、句的教学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与通假字:(可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

  食(shí)石(shí/dàn)见(xiàn)衹祗(zhǐ)

  ▲词:(加点词可制成幻灯片,用于“一词多义”的教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

  ▲句:

  (1)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联系以前学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且该句的句读也非常重要。

  (2)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此处介宾短语作动词

  ②骈死的补语,在动词之前

  ③祗辱或之后翻译均可

  ④今[以蒋氏]观之作动词的状语

  (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练习也可以作一词多义“之”的练习。第③句的“之”是语气助词,无义。可联系旧知识,出示幻灯做课堂练习。如“久之,蛇竟死”,“公将驰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语助词,无义。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进一步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命运的重要作用。

  (1)进述统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书2”辅助进行。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来引导出千里马之悲惨命运。(被埋没在马夫手里,与普通马老死在马厩之中)。板书“埋没”。在分析第三节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引导学生明白食马者不让它吃饱却又要让它日行千里,学生自然而然会得出食马者摧残(虐
待)千里马的结论。另外在分析最后“呜呼”一句作者感慨时,可在原板书“不知”之前加一个大的鲜红的“真”字,加以强调食马者是真不知千里马也。

  (2)在分析韩愈的创作意图,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教师是填鸭式直接告知学生,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板书需事先有安排。在书写“韩愈”时,在其正下方空两行再板书“千里马”,在归纳出千里马被“埋没”时,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表达。学生会说“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再择一写在“千里马”的下一行。再引导学生看板书,“韩愈”、“人才”、“千里马”成一条直线,可得出“千里马”是喻“人才”的。接着引导学生看板书去归纳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那么作者怀才不遇的愤之情便水到渠成。

  (3)同时在分析第一部分时将如下词语板书在“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①(真)不知②埋没③虐 待(或摧残)。箭头则从“食马者”指向“千里马”,再引导学生得出“食马者”有何三大罪行?这样学生便可轻而易举完成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教师应重点讲述“埋没人才”这一罪行。

  三、上课步骤:

  1、#课件# 导语设计:大家是否记得第五册学过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大家都来说的陈毅市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极富个性的人)他尊重齐仰之这个人才,那么齐先生在未遇陈市长之前,他的遭遇如何?(国民党政府腐 败无能,毫不重视齐仰之,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幸亏他遇到了陈毅,终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这使老师想起了伯乐相马的故事,陈毅市长就好比是善相马的伯乐,他发现并重用了齐仰之这个人才。而古代的人才可没有齐仰之那般幸运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看看韩愈是怎样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

  注解:采用了#课件# 导语导入法,这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温故而知新。这册书中刚刚学过沙叶新的戏剧《陈毅市长》。其中的齐仰之的遭遇就与千里马的遭遇相同,在旧社会里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也是怀才不遇。而陈毅就好比是伯乐,发现了这匹“千里马”,重用他,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此种导入法与板书导入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可以结合来使用,也可有选择地来使用。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难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4、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 导语设计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九年级,明年便要迎来中考。在此,老师准备了几句祝福语赠送给大家:“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说话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了刚才老师一口气说了十多个含有马字的成语,马是人类的朋友,是

  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古往今来,无数文人曾写过许多关于马的文章,而韩愈的《马说》被公认为。今天这堂课,我们便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关于作者:(多媒体显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关于文体:(多媒体显示)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2)释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

  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3、关于伯乐:(多媒体显示)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多媒体显示)

  (1)下列字注音。

  祗zhĭ槽枥cáolì石dàn骈pián策ca

  食: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读“sì”。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读“cái”。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读“xiàn”。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读yã。

  2、学生齐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多媒体显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点拨:文言句子朗读节奏以不破读为标准。

  四、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要求用原句回答)(多媒体显示)

  (1)全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形象?

  (2)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4)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6)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7)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2、讨论明确: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5)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7)其真不知马也。

  3、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默读课文,通过理解各段内容揣摩文章情感。

  讨论归纳:

  (1)第一段:写没有伯乐,千里马被埋没的不幸遭遇。(痛惜之情)

  教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

  (2)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愤慨之情)

  指名一男学生读,读出愤慨之情。

  (3)第三段: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嘲讽之情)

  指名一女学生读,读出嘲讽之情。

  五、重点研读,把握主旨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1)同学们,韩愈全文说马,议马,就真的就马说马吗?下面,请听我将第一段改读一下,借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多媒体显示)

  世有伯乐一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一样的人才发现。千里马一样的人才常有,而伯乐一样的人不常有。故虽有名马一样的人,祗辱于不识名马的奴隶之手,像马一样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

  由此同学们是否体悟到作者是在借马说人,由此及彼,以马喻人。

  (2)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借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多媒体显示)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千里马不受礼待,不见才美,不被重用,都是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所以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是因为“伯乐不常有”,我们的千里马才被食马者摧残、埋没、忽略。韩愈从小刻苦读书,二十五岁中进士,长期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书宰相,四十余日无回音,自己亲自上门询问,却被看门人挡于门外,你说让人气愤不气愤?所以,忧愤之下,韩愈写下了这篇奇文,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马说》教学设计.doc的无比愤慨之情。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

  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2、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1)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2)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六、拓展探究

  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样发现“千里马”?

  话题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

  七、小结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马说》.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Lp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