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导语】《花的学校》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 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文档大全网为大家准备了《花的学校教学反思10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1.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写得一篇散文诗。它的特点是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但是又没有分行和押韵。然而形式的不同,并不影响诗歌带给我们的视觉和心灵的美的享受。文中想象丰富而奇特,表达巧妙,充满儿童情趣,赋予“雷云,东风,花朵”人的`行为,运用“走过,吹着,一来”,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东风吹过原野的动态和花朵们赶赴宴会的生动。这样的文字自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针对这一特点,我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让语文要素成为操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即美妙的想象和有效的仿写练笔让课本里长出小诗。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接着根据语文要素,画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文段。孩子很容易就找到了以下句子“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呢?”通过之前对课文的理解,孩子们不难知道,因为在雨水的滋润下,花朵们不断生长,越长越高,最后高出了地面,就像从地下跑出来了一样。为了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达欲 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抛出课后小练笔,通过小练笔的练习,孩子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思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表达的欲 望越来越强,不知不觉中他们想得更多,更深,更奇。我们的小诗也不知不觉的长成了。
其实,打开三年级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每篇课文都有值得拓展和关注的`点。这些点都能成为训练孩子们语文能力的有力平台。把这些闪光的,美好的点,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升华成孩子们对美的语言文字的创造中来,再由文本拓展开,经由想象给孩子们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的借助语文课本这个媒介,对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进行全方位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扎扎实实教语文,认认真真学语文,才能让语文教育成为一首最清新的小诗。
2.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这是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郑振铎先生翻译的。诗歌清新隽永,想象力强。用词也颇为讲究。每当面对的文本浑然天成、美不胜收时,越发不知道该怎么教,总怕破坏了那份美好的意境。
经过多方学习参考,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读生字词语,会写13个生字、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4.关注课文有新鲜感的词句,仿照课文句式,写句子。
原本设计好的教学环节用了三个课时才讲完,故反思也分为上下两篇。
第一课时
1.认识泰戈尔,走进诗歌
曾经留意过这篇课文,不知道如何下手,就去请教了有经验的前辈。那位老师告诉我,可以从泰戈尔的诗句着手。
我实践了这一思路,找了一些泰戈尔的诗句,请同学们朗读,并简单说说感受。
很多同学比较茫然,只有一个同学说到了这些诗句很优美。随即,马上转入泰戈尔的介绍,不多停留。
2.示范朗读、带读课文
这个环节花费了很长时间,大概有15-20分钟。先请同学们听录音,再自由朗读。读完,又指生分段朗读。相机纠正错误的字音,示范停顿节奏、重音,再请全班跟着老师朗读。
虽然费时费力,但至少全班大部分同学都能读通、读准这首诗。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也就够了。
3.认识生字词语
我选择了几个词语重点讲解,荒野、口笛、罚、假、舞。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荒野。非常意外的是,有一位同学说到荒野就是长了很多杂草,别的什么也没有。还有一位同学说到几乎没有什么人家、房子。顺势提醒,荒野就是杂草丛生、人迹罕至的地方。
罚、舞,采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图片很形象,同学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写字的时候还有人说上面的四字头就是法网。
第二课时
1.画出描写风声、雨声、雷声的句子,总结写作手法,仿照句式来说话,这个思路借鉴了彭老师的教学成果。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到相关的句子。
(1)聚焦雷声
看泰戈尔怎么写打雷的。“当雷云在天上轰响。”“雷云拍着大手。”
一个写声音;一个写动作,都非常地贴切形象,读起来很有新鲜感。
(2)聚焦风声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把风当作人来写,有动作、有声音。模仿这一句式来说。
温暖的春风走过哪里,在哪里做什么。
模仿说话比较困难,很多同学说不出来或者不愿意说。所以,我只好拼命提醒、引导。走过大地、草坪、小溪、花园等等,在说悄悄话、飞舞、跳远等等。
第二课时就从这里沉寂下来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
理解两个有新鲜感的词语:碰触、簌簌。碰触:将“触碰”调换一下位置,意思不变,却让人读起来耳目一新。簌簌:形声词。
2.找出直接描写花的段落,想象花孩子们跳舞、狂欢的情景
定位课文相关语句,提取信息,大部分同学完成地不错,都能够找到第2段、第6段。
想象跳舞、狂欢的情景,教学有些凝滞。
老师的引#教案# 导语是:花孩子们为什么狂欢?(放假了。)
什么叫做狂欢?(开心、欢乐)(疯狂地玩)原来他们对“狂欢”并不十分理解。
怎么样狂欢、疯狂地玩呢?这个地方同学们回答不上来。我后来想他们的思维被禁锢住了,可能都是从花的角度去想:花会怎么疯狂呢?有的同学说:会扯自己身上的花瓣玩儿。也有一些同学 联系到人的生活经验,说他们可能会去蹦迪,去跳舞。
总算沾点边,我就接着引导:跳什么舞?他们就顺势回答:街舞、孔雀舞、拉丁舞等,都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的。
后来,让他们仿照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说花孩子们跳舞、狂欢的场景。只有个别同学举手回答,也总是那几位同学,郭芯语、肖梦瑶、张桐语、孙文泽、李天择。但他们说的也很简略,没有具体的描述。
思考:
想象画面,描述场景,对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了。
是孩子想象力不够丰富还是老师引导不到位?是孩子语言匮乏还是被老师的框架给限制住了?倘若没有给出句式,他们能说吗?能说到什么程度?
怎么样引导孩子想象画面,并使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下一步要努力的目标。
3.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一、教学效果: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他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成功之处:
1.增加表象,扩展想象空间。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想一想,在花的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阅读材料简单重复,而需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 鼓励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多角度思考。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欣赏,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想象力被老师肯定,其心情更是高兴无比。不管这些学生的天分与潜质如何,只要能给他们予以适当的肯定,利用表扬、鼓励或婉言的引导的语言,再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体态,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兴趣,他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地展开想象,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有效手段。
三、不足之处:
课堂的讲解只是集中在文本的解读上,未能超越课堂联系学生实际。
四、改进措施:
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结合活动与练习中的“默读课文,讨论及交流”和想象涂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4.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节选自泰戈尔《新月集》。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在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时,我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拼读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文字还原成画面,把朗读课文与想象画面有机结合,体会把花儿当作人来写的好处,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迎春花、喇叭花……然后说一说,看谁想得奇妙。这样的想象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5.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对《花的学校》一文,我是非常喜爱的,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根据课后要求,我也背了这首诗,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每背一遍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背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站在孩子的角度读,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6.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在《花的学校》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确定了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目标,所以我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又抓住以下几点,感觉达到了以下预设的目标要求。一、利用反复诵读,层次递进地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情感,并通过老师示范,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读出了文中的感情,体会到了散文诗的优美和富有童趣。
二、教学伊始,我以花朵老师的身份自编歌曲创设情境进行导课,称学生就是我心中最可爱的花孩子,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孩子们果然兴趣盎然,很快进入了“花孩子”的状态,无形之中拉近了和文本的距离。
三、《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拟人化的表达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是充满丰富想象力的。我组织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新鲜之处。教学中首先引出“花孩子”这个词语让孩子们感悟,体会它的新鲜感,从而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其他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独特的表达特点。突破了“本单元需要培养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文中有新鲜感的语句”这个难点。此外,我穿插在师生互动中的范读在这节课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感染了孩子们,他们已经找到了朗读的感觉,学得很快。
四、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各种情境,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想一想各色鲜艳的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想一想,在花的学校里花儿们会做怎样的功课?想一想,说一说,看谁想得奇妙,说的具体”;另外,为了让孩子们对花儿们跳舞、狂欢的情景感悟更深,我还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放入文中,去演一演,从而让他们对这一情景体会的更深入;另外,我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让语文要素成为操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即美妙的想象和有效的仿写练笔让课本里长出小诗。让课堂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五、为体现低年级学生的直观性教学,我以标题中“花”为主线,将体现花孩子的关键词语板书,并加以构图,形成一朵花的板书形式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把学生当成一朵朵花儿,体现生活的美好。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充分,总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知道三年级学生读泰戈尔的文章,难度较大,会产生许多新奇的问题,如:“他们的老师是谁”?“花孩子的妈妈是谁”但是我在备课时,有些地方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备课时,我一定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降低门槛,做好铺垫。
7.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这篇课文原是泰戈尔的一首诗,本身是诗,又是外国诗。我很怕讲诗,诗太抽象,诗里边的诗意,很多时候,我觉得谁也无法去教给谁,这太需要自我的感受了。诗重在朗读,在朗读中自会有所感悟。但是若是机械地一遍一遍地去读,难免太过枯燥,让孩子失去了去感受诗意的兴趣。
备这一课的晚上,我刚好听见朋友放了一段有关雷雨的纯音乐,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一段情境导入吗?
课堂上,我把课文分成了3部分去进行教学。
前5段,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例如我范读前两段,遇见如“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此类的好句子时,便停下来,让孩子们去反复接读(指名读,齐读),不刻意去讲好句子的“好”,而是给孩子读的时间,他便有了感受的空间。当我们读完前5段时,我第一个开放型引导便抛给了孩子们:你们喜欢花的学校吗?这时,很多孩子便说不喜欢,因为他们的学校太严格了,出去玩都不可以;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说喜欢,因为他们一下雨,就可以放假了;这时,就有孩子接着说,我还是觉得我们学校无论下不下雨,一到周末就可以放假比较好,所以我还是不喜欢。孩子们的答案,让我惊喜于他们已经在感受了……
既然是这么严格的学校,那么放假后的兴奋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第5段,我知道孩子们读出花放假后的心情,就变得顺利得多了。
我把最后的7—9段放为一部分,这次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并去想象:花门见到妈妈后可能会做些什么?孩子们的想象是十分精彩的:告诉妈妈自己放假了,那么长时间不能见妈妈要跟妈妈说太想念妈妈了……
到这里,孩子们对花的学校的看法应该已经形成了,我再让孩子们完整的读一遍课文,并且再抛出最后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如果花的学校的校长现在来到了你身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孩子们说:“对花们不要太严格了,他们也要出去玩的”,“不要总是惩罚花儿们,出来玩游戏,花们才会快乐”,“给花们建座足球场吧”……
我想,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懂得了泰戈尔当时写下这首诗的心声吧……
一堂课上罢,我对诗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8.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这是有史以来我上得最果断的一节课,备课五小时,课件半小时,上课一节课,没有试上。课下问到学生,学生说:“老师,你很活跃啊。”“老师,你很认真啊。”“老师,你上得不错。”回顾这节课,我重新设计了教案。按照单元要素品读新鲜句子,体会童真童趣和母爱,还不够。就像学习词,光是理解意思,体悟感情还不够,还得先理解词的特点。
教学诗、词、小古文的套路是:一、了解体裁的特点。二、读通文章,读出停顿。三、总结学法,理解文意。四、发挥想象体悟感情。五、拓展延申,深化理解。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是诗歌大类中的一个成员。
第一、介绍散文诗的特点,读出节奏。
泰戈尔在晚年时候流着泪说:“我的心还像个孩子,我愈写诗,愈多的诗涌上我的心头,而我现在却要走了!……到现在我才感觉自己正要写出真正的诗歌。”说完,泰戈尔含泪而逝去。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儿童诗人,他的散文诗就像珍珠一样。散文诗有内部的节奏,要读通句子、读出节奏来。
导入环节,朱凤春主任说有些累赘,重建的话可以直接点明:泰戈尔的散文诗就像珍珠一样,段段精彩。接着出示四字词感受它的节奏美。回顾段落,读出节奏。
第二、了解散文诗的表达特点、了解文意。
画一画泰戈尔式的想象,自由读一读,了解这首散文诗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语言美,了解花的学校的样子。
学生在画句子的时候问道:“什么叫想象?”用心理学术语解释: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其实告诉学生想象其实就是天马行空、浮想联翩,想到哪就是哪,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第三、品读新鲜句的深刻意思,体悟情感。这节课我重点品读三句话,感受儿童的天真活泼和母爱的伟大。
第四、学会文章表达的特点,交流练笔。
《新月集》是泰戈尔写给女儿的诗,是写给儿童看的诗,这首诗表达很有讲究,比如这一句: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如“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
自我检讨:板书设计不够精巧。
9.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节选自泰戈尔《新月集》。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一些效果:不足之处:三年级学生读泰戈尔的文章,难度较大,要细细地品读,才能读懂。诗人总能把平常的事物写得那么清新自然,犹如雨后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但是学生会产生许多新奇的问题,如:“他们的老师是谁”?“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句子中,既然是“狂风”又怎么是“簌簌”地响。但是我在备课时,有些地方没有关注到,所以教学效果并不是特别好。
以后在备课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10.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出自泰戈尔的《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的儿童散文诗集。诗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他以天才之笔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描绘了孩子对自由的渴望,这是诗人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一大奉献!我好喜欢这篇文章。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可知道,妈妈,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孩子的眼里,母亲永远都是自己最忠实的听众,她不会因孩子的幼稚甚至有些荒唐的念头而讥笑他,不会因为孩子离奇的想象而斥责他。她始终微笑着,用温暖宽广的胸怀,拥抱着孩子稚嫩而美丽的世界。“我自然能够猜得出它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在孩子的心中,花孩子的家也许就在遥远的星空,在无边的宇宙,广袤的大自然便是它们最最亲爱的妈妈,就像自己的妈妈,孩子走得再远,母亲依然在家里守望着,期待着……这条长长的亲情线从头至尾贯穿其中,让我们感受到“我”和母亲的真挚情感,“我”的形象也因此更惹人疼爱。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随着作者的语言嬉闹,生长。这应该是我们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