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课件教案

时间:2022-10-11 11:4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二# 导语】学习时集中精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方法。©文档大全网搜集的《初二语文上册课件教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1.初二语文上册课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四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2.初二语文上册课件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差(chāi)使(shi)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妥(tuǒ)贴(tiē)踌(chóu)躇(chú)迂(yū)蹒(pán)跚(shān)箸(zhù)拭(shì)琐(suǒ)屑(xiè)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 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3.初二语文上册课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 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说明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思考: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蛹残害蝉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四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推荐阅读:《昆虫记》

  三、板书设计

  蝉

  可取之处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划分文章层次,把握说明顺序,从而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本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学性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文学性语言在说明文中的融合应用。最后从作者的研究精神出发,进行突破。本文的教学点,基本全部覆盖。

  不足之处

  文学色彩极强的说明文,尽管想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多样性,但要学生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仍然有一定难度。

4.初二语文上册课件教案


  【教学目的】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推测课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猜测作者的身份。

  2、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 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xx,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xx,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3、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4、根据课文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老妇人的性格特征与刻画此人物形象的意义。

  5、小结本课时教学:

  布置思考题: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复习导入。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刻画老妇人的细节描写之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相应的内容,然后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3、再找出刻画老妇人所用的'描写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交流评价,看谁写的最为妥贴。

  4、引导讨论:

  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5、小结课文教学,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见自读课本)。

5.初二语文上册课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布置学生自由读书,在读书前,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反馈中我设计了字、词、句的检查,由易到难,逐步上升。重视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同时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三、品读课文

  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这环节,让学生多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所写的白鹅的特点。能在自读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时让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习3、4两自然段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在这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想像说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眼听到,看到鹅的叫声及鹅的步态,来感受鹅的尽职勇敢。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训练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分析能力。在汇报过程中,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表演,模仿鸭和鹅的步态,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鹅的高傲,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四、巩固识字,书写难字。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树立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思想。然后利用教育资源网络教材指导书写较难的“餐”和“蹲”字,并让学生跟着书空,这样避免写错字。同时培养了学生写字按笔画写的习惯。

  五、说作业设计

  我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培养学生随时积累,多背、多抄、多积累的习惯。并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后面的写作作准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Mnu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