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万能素材-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素材【五篇】

副标题: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素材【五篇】

时间:2024-03-14 02:30: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 导语】作文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文,可以多背多记一些写作素材,灵活运用。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素材【五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第一篇:李安】
  ★北京时间2013年2月25日中午,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在洛杉矶杜比剧院闭幕。华人导演李安成为赢家,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导演、摄影、视觉效果、配乐4项大奖。

  ★李安的话:我心里永远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

  ★李安的奥斯卡之路:1993年,“父亲三部曲”之一《喜宴》,让李安第一次得到了奥斯卡外语片的提名。2000年,《卧虎藏龙》赢得外语片,让李安捧回了他的第一个小金人。2006年,经过长达10多年的不懈追求,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李安终于凭借影片《断背山》,获得了导演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亚洲人。2013年,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夺得第85届奥斯卡导演、摄影、视觉效果、配乐4项金像奖。

  ★温情李安:两届奥斯卡导演,两届金球导演,两届柏林金熊,两届威尼斯金狮……李安拥有了太多的荣誉。熟悉他的人讲,他永远温文尔雅,拍摄现场很少发脾气。做他妻子很幸福,他30年没绯闻,出席重要场合永远微笑着牵住妻子的手。当李安手捧小金人对着台下的妻子说“我爱你!”时,林惠嘉对这一杜比剧院内的真情告白的反应显得错愕且羞涩。

  ★坎坷成功路:1978年,怀揣自己的电影梦,李安不顾父亲的反对,报考美国伊利诺大学的戏剧电影系。毕业后在美国电影界苦苦寻找出路,从1983年起,经过了六年的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大多数时候都是帮剧组看看器材、做点剪辑助理、剧务之类的杂事。最痛苦的经历是,曾经拿着一个剧本,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对别人的白眼和拒绝。近而立之年的李安连生活都无法自立。

  ★成功男人的背后:在李安最困难的日子里,是妻子默默地、坚定地支持着他坚守自己的梦。她拒绝父母出资让李安开中餐馆养家糊口的好意,在李安准备学计算机另觅生计重找职业时,她告诉李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李安成功后,重提当年旧事,她才告诉李安:“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项长处就足够了,你的长处就是拍电影。学计算机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你要想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证心里有梦想。”

  【思考•借鉴•运用】

  ◆《少年派》与《白鹿原》:《少年派》由扬•马特尔原著,2002年被《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及亚马逊等网站评为年度图书,2004年获德国图书奖,先后被翻译成了42种语言。

  在李安被选定成为该片导演之前,扬•马特尔并不相信他的书能被拍成一部好影片,但他最终因对方其作品在任何方面都不会被删节终于被说服。于是电影就成了《少年派》的第43种语言。可以说,忠实于出色的原著为李安的再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很多读完《少年派》原著的人会被具有如此想象力的故事再次征服。

  反观国内,有秀的当代长篇小说之一做“底子”,电影《白鹿原》却因没把故事讲好而饱受批评。有业内人士直言:内地99.9%的导演都是不及格的学生,他们没有解决电影最实质的问题——讲好一个故事,完全就是邯郸学步,太浮躁。

  我们国产的影视作品,常常遭到“雷人”、“做作”、“太假”的批评,这往往缘于缺乏优秀的剧本。有专家一语中的:“中国电影故事像春晚,段子一个接一个,根本不尊重叙事”。

  电影说到底是讲故事,讲导演心中的故事。奥斯卡最终把奖项颁给了导演,至少说明一点:李安讲故事的功底,已经获得西方主流电影界的认可。

  李安和《少年派》获奖只能让中国电影更为窘迫。

  ◆李安与张艺谋们:奥斯卡倡导“独立文化精神”,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西化的李安备受奥斯卡宠爱。而再看中国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倾轧迷失在奥斯卡之路上,似乎渐行渐远渐无声。

  巩俐和章子怡都轻慢过奥斯卡,前者说,“奥斯卡不过就是中国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后者说,“我没有好莱坞梦,中国影片是拍给外国人看的吗?”看样子,“谋女郎”显然比谋先生有“傲骨”,张艺谋还是坚如磐石地爱慕着奥斯卡,投资6亿元人民币、筹备4年、历时164天拍摄《金陵十三钗》,呕心沥血地再次冲击奥斯卡铩羽而归;陈凯歌用《搜索》冲奥,死得也很难看。

  中国电影近几年一部部刷新票房,一个个娇艳霓虹,但实质上却不是繁华盛世。

  关于张艺谋们无缘奥斯卡,有人埋怨说是“大陆电影限制太多,导致中国大陆电影无法获得国际普遍认可”,有专家说李安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讲述“全球故事”,而张艺谋们则囿于讲述“中国故事”,甚至提出“不应再让自己的电影在本民族文化中浸润太深”,这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就拿《金陵十三钗》来说,这样一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信仰、并且刻意适应好莱坞电影工业特性的电影在国内能够顺利生产上映,并且受到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主流舆论的青睐,根本不存在“限制”的问题,主要还在于张艺谋没有把故事讲好。而从李安这次获奖的《少年派》来看,确实是一部由加拿大小说家撰写、以印度人为主角、在中国台湾取景的电影作品,作品的内容也似乎属于“跨文化”题材,但事实上,无论是李安获奖的作品还是奥斯卡奖的其它作品,也并非都是什么脱离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全www.99zuowen.com球故事”。即便是所谓“跨文化”的《少年派》,也并非什么“跳出中华文化影响”、“文化混杂性、兼容并包”的混搭,而是融合中西文化的人性思考。

  从根本上说来,文化的开放和交融,绝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转基因”,而是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发扬光大。如果因此就浮躁地认为只有“跳出中华文化”、不讲“中国故事”而去讲什么抽象的“全球故事”,这显然既是对李安的曲解,也是对张艺谋们的误导。

  ◆向李安学习什么:李安作为从中华文化出生而走向世界的华人导演,他长期潜心于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衔接,他崇尚的“电影神”既不是文化符号的叠加和“假大空”的展示,而是电影故事本身的感人;而他的电影故事无论是历史现实还是奇幻旅程都全心全意诠释人物内心和人性启发,他对电影艺术的开拓和创新不仅在于驾驭各种题材,甚至敢于触碰那些难于极致的事物,如此等等,这样的电影梦想和踏实践行,或许正是张艺谋们目前所欠缺的。

  ◆李安与莫言:李安的获奖让人联想到不久前莫言的折桂。作为先后问鼎世界电影、文学领域奖项的两位华人,两个几乎同龄的人,一个出生在台湾的东部小镇,一个出生在山东农村;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一个祖辈为农民;一个留洋美国,一个土生土长。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他们由隔绝了半个多世纪的海峡两岸分别出发,殊途同归?

  从成长经历来看,李安走的是精英路线,莫言则是草根路线。路线不同,但是在前行的路上,他们两人都遭遇过巨大的坎坷,莫言遭遇的是经济上的贫困和身份上的歧视,李安虽未被逼至生存的困境,却也曾经丢失“丈夫的气节”,赋闲在家被太太养了6年。

  成功的路上哪能不经历风雨。可是,李安和莫言的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荣辱不惊的温和与朴实,这在当下的文化圈是少见的。龙应台说,李安的眼睛像一只小鹿,纯真、温柔而聪明。陈文茜说,李安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能看见每一个人的灵魂。

  莫言也是个温和的人。话语不多,穿着朴素,为人低调。在获奖前夕对媒体封口,因为不想受到攻击。面对围堵的媒体记者,他一边着急地说,请记者做好准备工作再来,一边给记者们煮饺子吃。

  看李安的电影越多,越失去描述他的能力。东方的、西方的、商业的、文艺的、精明的、单纯的……好像什么都有一点。莫言就不一样,他的复杂性体现在个体作品,整体风格是稳定的东方式,甚至是东方中最泥土的那一部分。

【第二篇: 乔布斯】
  有人说,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第一个诱惑了夏娃,第二个砸醒了牛顿,第三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或许天堂里没有“苹果”,所以上帝把他带走了,要品尝他口中的那一小块“苹果”——史蒂夫•乔布斯于2011年10月5(当地时间)日离开了人世。

  如果说2011年的夜空群星闪烁,熠熠生辉,那么,乔布斯这颗星的陨落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当我们继续打开苹果电脑办公,当我们继续使用苹果手机上网聊天,当我们继续享受着智能的“苹果”带给我们的便利与快乐,新的一年,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感谢这位伟大的苹果教父!

  史蒂夫•乔布斯(1955-2011),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前CEO。1972年高中毕业后,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里德学院念了一学期的书;1974年在一家公司找到设计电脑游戏的工作。两年后,和26岁的沃兹尼艾克在自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1985年,获得里根总统授予的技术勋章;1997年,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2007年被《财富》杂志评为年度最伟大商人;2009年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2011年8月24日,辞去苹果公司CEO一职;2011年10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56岁。

  关于童年:兴趣

  乔布斯的养父母是一对普通的蓝领夫妇,父亲替财务公司追债,业余做点机械修理,母亲克拉拉则是一个家庭妇女。

  乔布斯10岁的时候就对电子学方面非常感兴趣。一些小型电子产品深深吸引着他,他总是想弄明白这些小东西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后来,乔布斯全家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芒廷维尤的一个半岛上,邻近的洛斯阿尔托斯市,电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乔布斯觉得自己进了天堂:他随时都能从各处的箱子里翻到一两个废弃不用的电子元件,然后拆开来看个究竟,玩上好几个小时。

  乔布斯的家地理位置很好,惠普公司以及其他一些电子公司的工程师都在这一带居住。每逢周末,这些工程师就会到自家车库做些维修工作。他们对乔布斯这个孤单、好学而又勤劳的男孩非常欣赏。有一次,一位工程师从实验室带回来一个碳晶麦克风给他玩。乔布斯对这个麦克风非常着迷,于是问了很多细致的问题。工程师对这个早熟的男孩印象颇好,把麦克风送给了乔布斯。

  关于心灵:顿悟

  年少的时候,乔布斯对印度充满无限向往。19岁那年,他终于争取到了去印度的机会。乔布斯光着脚、穿着破烂的衣服就到了印度。

  到印度朝圣的这次经历对乔布斯来说,可谓又惊险又刺激。在酷热难耐的夏天,他以新德里作为据点,白天出门乘坐破旧的公交车,晚上要走过用破铁皮和包装箱做的贫民窟小房子。一路上,随处可见在垃圾堆上觅食的奶牛和睡在马路边的穷人,他像他们一样游荡在这个城市里。有一次,他为了去拜访几位瑜伽导师,沿着干涸的河床长途跋涉好几天,脚被磨出了血。后来,乔布斯因为受到西藏的诱惑,来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糊里糊涂地走进古老的温泉小镇马纳里。在古镇的游历中,只有油渍的床单可供他睡觉,因此他染上了疥疮……

  印度的真实状况与它神圣的光辉之间所存在的触目惊心的差距,让乔布斯对幻想中的印度产生了许多疑问。特别是在印度,他第一次遇见那么多的穷人,他们和加利福尼亚穷困的嬉皮士不一样,因为嬉皮士们的穷困是可以选择的,而印度穷人的贫穷是命运使然,是难以改变的。在印度,他没有找到心中的圣人。在印度体验了极度贫困和疾病之后,乔布斯毫无满足感和成就感地回到家中,继续回公司上班。

  正如乔布斯所说的,“我们找不到一个地方,能待上一个月,得到醍醐灌顶的顿悟”。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如果我们坐下来静静观察,会发现我们的心灵有多么焦躁。静下来,让心灵学会聆听,我们需要这样的修行。这应该算得上是一种顿悟,这种顿悟或许就是乔布斯后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关于生活:珍惜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正确的。”

  17岁的某一天,乔布斯读到了这句话。从那时开始,在33年中,每天早晨乔布斯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于是他每天都认真地工作和生活,要把每一天的事情都做好,不留下遗憾。他以前也只是把这一句话当作激励自己的警言,可是却没有想到,这种冥冥之中的暗示,还是让他的生命遇到了。有一天,乔布斯做身体检查,发现胰腺上长了一个瘤子。医生告诉乔布斯说,几乎可以确诊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最多还能活3个月。乔布斯没有害怕,他想到的是他还有没有留下遗憾——工作和生活的遗憾。乔布斯一整天都想着诊断结果,也许他也还在想着,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到了晚上,医生又给乔布斯做了一次组织切片检查,最后确诊是一种少见的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愈的恶性肿瘤。经过手术,乔布斯把病治好了。

  有了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之后,死亡对于乔布斯来说并不可怕。这也提醒了他自己,要“记住你即将死去”,把每一天的工作都当成是最后一次工作,把生活都当作是最后一天的生活来对待,珍惜每一天,这样多少能给世界留下一个美好的身影。

  为了目的:坚持

  1976年秋,英特尔半导体公司采纳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广告策略:在广告宣传上,英特尔放弃了以前对产品直接宣传的方式,而是依靠电脑的替代形象,比如用扑克牌、汉堡包、赛车来达到宣传效果。乔布斯立即就被这种形象而简单的宣传方式吸引住了。

  乔布斯打电话给英特尔公司的市场部,想要和创造这一广告理念的里吉斯•麦金纳公司取得联系,但麦金纳没有接他的电话,而是让负责新客户业务的弗兰克•伯奇接了乔布斯的电话。伯奇很有礼貌地听了乔布斯对他公司的描述,然后就竭力解释为什么麦金纳公司不愿意为乔布斯的公司代理广告业务。

  虽然没有说服伯奇,但乔布斯采取了软磨硬泡的策略,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乔布斯每天都要给他打电话,并要求伯奇到他的公司看看苹果产品。然而,麦金纳公司还是拒绝和乔布斯合作,可是乔布斯的决心却更大。他一天三四次地打电话给麦金纳的办公室。麦金纳的秘书可能是因为接乔布斯的电话接得厌烦了,实在不愿意再让这个“讨厌”的年轻人打扰自己,于是就迫使她的老板接了电话。这一次,麦金纳接了乔布斯的电话,并被乔布斯说服了,答应让乔布斯来见他。在会面中,乔布斯第一次把他的创意详细地告诉了麦金纳,并得到了麦金纳公司的认可,开启了新的成功。

  【精要点评】面对目标,一边是反复拒绝,一边是反复争取。最终,前者屈服于后者。要打开人生的局面,往往需要确定一个目标,而目标的实现常常需要“死缠烂打”、勇于坚守的精神与品格。

  关于成功:

  有明确的目标

  高中毕业后,乔布斯进了一所学费几乎和斯坦福大学一样昂贵的大学,当工人的养父母倾其所有支付了他的大学学费。但是,读了六个月后,乔布斯突然觉得与其花这样的大价钱来读书,让自己的养父母为自己而变得一无所有,得不偿失,不如改变一下学习的方法,退学算了,这样可以更省钱。再说学校里的这种“全面”的学习,也不能完全地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和钻研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经过认真地思考和比较之后,乔布斯明确了自己这一生想干什么,于是决定退学。退学后,乔布斯并没有放弃学习,只是不再选那些他毫无兴趣的课,而是有选择地去旁听一些他感兴趣的课,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些他认为有用的学习中。

  乔布斯也并不是偏科生,只是他的选择有一定的方向性,兴趣也有方向性,而且这个方向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窄。当时,乔布斯所在的学校的书法课几乎是全国的。校园里所有的公告栏和每个抽屉标签上的字都写得非常漂亮。乔布斯选了书法课,学习怎么写好字。这看似不起眼的书法课,为他以后的发明创造立下了汗马功劳。十年之后,乔布斯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计算机时,把这些漂亮的不同字体设计引进了计算机中,于是,第一台有着漂亮的文字版式的计算机诞生了,计算机也会打出美术字了。从此,电脑排版系统突破了字体呆板的模式,电脑上的文字变得灵动了。乔布斯把这些看起来似乎不相关的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变成了他自己的知识,最终达到了他所想要达到的目标。

  【精要点评】要不是乔布斯当初在大学里偶然选了这么一门课,Macintosh计算机也许不会有那么多种印刷字体或间距安排合理的字号。其实这两者的关系,准确地说是他的兴趣在不同的学科上的统一——追求灵动与完美。计算机的设计不正是为了方便和完美吗?我们不可能把过去的时间点向前延伸,连成一条线,也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连出通向未来的那一条线。“只有当你回头看时,才会发现这些过去的点其实已经画出了那条线。所以,要相信每一个点迟早都会连接到一起。”

  关于信仰:坚信

  乔布斯在20岁时和沃兹在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他们很努力。十年后,苹果公司从只有两个人的作坊发展成为一个市值20亿美元、拥有4000多名员工的大企业。苹果公司越做越大,在开始的一年多里,一切都很顺利。可是,随后乔布斯与个别高管对公司前景的看法出现分歧,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董事会最后还是选择放弃乔布斯的计划和经营理念。30岁的乔布斯被迫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公司。

  离开公司后,乔布斯被外界沸沸扬扬的传闻所困扰,不得不逃离硅谷。但是,他明白,他仍然热爱过去做的一切,他的信仰就是做一流的电脑,开发一流的计算机技术。于是,乔布斯决定从头开始,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在一个完全自由的环境里成功。在此后的五年里,乔布斯开了一家名叫NeXT的公司和一家叫Pixar的公司。不久,Pixar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这部动画片高度地展示了乔布斯的才能,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苹果公司与NeXT合作,乔布斯又回到了苹果公司。乔布斯在NeXT公司开发的技术也成为苹果公司重新崛起的核心力量。今天,当你使用全球流行的iPhone手机时,不要忘记这是乔布斯的信念取得胜利的其中一个标志。

  【精要点评】如果不是被苹果公司解雇,这一切或许不会发生。有时生活会给我们当头一棒,但不要灰心,要坚信,当我们热爱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便会一往无前。

  他是百年一遇的天才和福音

  在硅谷,可能没有人比史蒂夫•乔布斯更具有传奇色彩了。

  乔布斯可能是美国工程院一个没有在大学读完一年书的院士。比尔•盖茨虽然没有大学毕业,毕竟正儿八经地上了两年。乔布斯只读了半年大学,就彻底离开了学校。他入选院士的原因是“开创和发展个人电脑工业”。

  遗弃子

  创办苹果被驱逐重掌苹果

  乔布斯的母亲是一位未婚先孕的大学生。因是未婚妈妈,加上生活拮据,母亲决定将孩子送人,但开出领养条件: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乔布斯出生前,母亲挑定了一个律师家庭,但事后律师夫妇改变主意要领养女孩。

  单身母亲只得给领养预备名单上的另一个家庭打电话,但这对夫妇连高中都没上过。之后几个月里,乔布斯的母亲一直拒绝与他们签领养合同。领养夫妇只好向她保证:“一定会供孩子上大学。”至此,乔布斯终于成了这个蓝领家庭的孩子。

  创办苹果

  乔布斯一直梦想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他经常和初中同学沃兹一起,在自家小车库里琢磨电脑。1976年,他们俩终于动手拼装成功了一台电脑。精明的乔布斯立刻估量出这种自制电脑的市场价值。他卖掉自己的大众牌小汽车,同时劝说沃兹卖掉惠普电脑,两人终于筹集了奠基伟业的1300美元。

  1976年愚人节那天,乔布斯、沃兹及乔布斯的朋友韦恩做了一件影响世界的事:他们3人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公司的名称由偏爱吃苹果的乔布斯一锤定音———称为苹果。后来流传开来的就是那个的商标:一只被人咬了一口的苹果。而他们的自制电脑则被顺理成章地追认为AppleI电脑。

  被驱逐

  1977年,乔布斯推出了AppleII。它一改过去个人电脑沉重粗笨、难以操作的形象,5.4公斤重的机身仅用10只螺钉组装,在展览会上一鸣惊人,公司产值迅速突破100万美元。1980年底,苹果首次在华尔街公开发行股票,不满30岁的乔布斯跨入亿万富翁的行列。

  乔布斯喜欢标新立异又独断专行,几次决策失误及人事纷争,乔布斯被迫于1984年离开苹果。1985年夏天,30岁的乔布斯被赶出苹果。

  重掌苹果

  乔布斯的离去,苹果公司缺少了技术创新的领航人,曾一度濒临破产。乔布斯也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公司叫Next。1986年乔布斯收购的Pixar公司,并在1995年以全球第一部3D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震撼了整个电影界。

  苹果公司最后收购Next公司。1997年7月,乔布斯临危受命,重掌苹果。

  走向辉煌

  乔布斯重掌苹果公司后,在1998年8月推出全新改良的iMacG3,股价上涨并一发不可收。2007年,推出iPhone,颇具前瞻性地把苹果带到了手机业;2010年,乔布斯又推出i-Phone4和苹果个人电脑iPad。在苹果所有产品中,iPhone和iPad无疑是得意之作,令整个世界都为之惊叹和痴迷。

  对于乔布斯,搜狗市场总监王冠雄昨日评价称,他是百年一遇的天才和福音,不可复制,已经进入爱迪生、盖茨并列的圣殿。

  乔布斯经典名言:不要为别人而活

  茅永民

  很少有人能给我源源不断的无形力量,乔布斯便是其中之一,他的语录听起来不是花言巧语的修辞,而是字字真诚的咒语,让人甘愿接受引导。昨天在一位朋友的博客里看到了他的一段名言,再次深受启示和鼓舞,找出来与大家共享:”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他的成就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人和整个世界,他就是拥有梦幻般传奇经历的苹果电脑公司的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这个个人电脑领域的梦想家引领并改变了整个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业。

  这个精力充沛魅力无限的家伙同时也是一个很会鼓动人心的激励大师,甚至在他的平常对话中,经典的语句也常常脱口而出。

  这里摘取了一些他的经典语录,希望这些乔氏语录对你有所帮助:

  “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创新无极限!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立即跳出思维的框框吧。如果你正处于一个上升的朝阳行业,那么尝试去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更招消费者喜爱、更简洁的商业模式。如果你处于一个日渐萎缩的行业,那么赶紧在自己变得跟不上时代之前抽身而出,去换个工作或者转换行业。不要拖延,立刻开始创新!

  “成为卓越的代名词,很多人并不能适合需要杰出素质的环境。”

  成功没有捷径。你必须把卓越转变成你身上的一个特质。限度的发挥你的天赋、才能、技巧,把其他所有人甩在你后面。高标准严格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将会改变一切的细节上。变得卓越并不艰难–从现在开始尽自己能力去做–你会发现生活将给你惊人的回报。

  “成就一番伟业的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我把这段话浓缩为:“做我所爱”。去寻找一个能给你的生命带来意义、价值和让你感觉充实的事业。拥有使命感和目标感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价值和充实。这不仅对你的健康和寿命有益处,而且即使在你处于困境的时候你也会感觉良好。在每周一的早上,你能不能利索的爬起来并且对工作日充满期待?如果不能,那么你得重新去寻找。你会感觉得到你是不是真的找到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种植自己的粮食,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自己穿的衣服,我们说着别人发明的语言,使用别人发明的数学…我们一直在使用别人的成果。使用人类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来进行发明创造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带着责任感生活,尝试为这个世界带来点有意义的事情,为更高尚的事情做点贡献。这样你会发现生活更加有意义,生命不再枯燥。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很多。告诉其他人你的计划,不要鼓吹,也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狂热,那样只会把人们吓跑,当然,你也不要害怕成为榜样,要抓住出头的机会让人们知道你的所作所为。

  “佛教中有一句话:初学者的心态;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不要迷惑于表象而要洞察事务的本质,初学者的心态是行动派的禅宗。所谓初学者的心态是指,不要无端猜测、不要期望、不要武断也不要偏见。初学者的心态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赞叹。

  “我们认为看电视的时候,人的大脑基本停止工作,打开电脑的时候,大脑才开始运转。”

  过去十年中,大量的理论研究表明,电视对人的精神和心智是有害的。大多数电视观众都知道这个坏习惯会浪费时间并且使大脑变得迟钝,但是他们还是选择呆在电视机前面。关掉电视吧,给自己省点脑细胞。还有,电脑也会让你的大脑秀逗,不信的话你去跟那些一天花8小时玩第一视角设计游戏、汽车拉力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的人聊聊看,你也会得出这个结论的。

  “我是我所知一个在一年中失去2.5亿美元的人…这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犯错误不等于错误。从来没有哪个成功的人没有失败过或者犯过错误,相反,成功的人都是犯了错误之后,做出改正,然后下次就不会再错了,他们把错误当成一个警告而不是万劫不复的失败。从不犯错意味着从来没有真正活过。

  “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十几年来,世界各地的书店里涌现出海量的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这些人物包括苏格拉底、达芬奇、哥白尼、达尔文以及爱因斯坦成为人们灵感的灯塔,而苏格拉底排在第一位。西塞罗评价苏格拉底说:“他把哲学从高山仰止高高在上的学科变得与人休戚相关。”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你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及关系上吧,这不是关于苏格拉底,这是关于你自己,以及关于你如何给你每天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真善美。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你是否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有什么使命是一定要达成的?你知不知道在你喝一杯咖啡或者做些无意义事情的时候,这些使命又蒙上了一层灰尘?我们生来就随身带着一件东西,这件东西指示着我们的渴望、兴趣、热情以及好奇心,这就是使命。你不需要任何权威来评断你的使命,没有任何老板、老师、父母、牧师以及任何权威可以帮你来决定。你需要靠你自己来寻找这个独特的使命。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你是否已经厌倦了为别人而活?不要犹豫,这是你的生活,你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来决定如何生活,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所束缚。给自己一个培养自己创造力的机会,不要害怕,不要担心。过自己选择的生活,做自己的老板!

  以上每句话,刚开始也许很难真正渗透入你的生活,但是如果你慢慢吸收这些教训,每次领悟一句话,慢慢的你将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不要踌躇不前,试试看。

  苹果CEO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稿[中英]苹果计算机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进行演讲时说,从大学里辍学是他这一生做出的最为明智的一个选择,因为它逼迫他学会了创新。乔布斯对操场上挤的满满的毕业生、校友和家长们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别把它浪费在模仿别人这种事上。”--同样地,如果还在学校的话,似乎不应该去模仿退学的牛人们。

【第三篇 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诗人,祖父陈宝箴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人物评价

  1、家世显赫,学识过人。其父是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早年,他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古文字,并了解西方文化。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在中国百年学术,陈寅恪才是学贯中西的“泰斗”。早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陈就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四大导师”。今之“大师”季羡林不过是受他指教、经他提携的学生。

  2、些许便宜面包,图书馆里度日。1902年,13岁的陈寅恪开始其16年的海外留学之旅,他先是以自费生身份到日本,留学4年后,因脚气发作,陈寅恪回国,日本留学生活画上句号。1918年7月,归国4年的陈寅恪再续留学之旅,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与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学与佛学。1921年一战结束后,再赴德国,进入柏林大学研究梵文。第二次留学德国期间,由江西省教育司公费资助,但因时局动荡,资助难有保障,生活着实困苦。陈寅恪三女儿陈美延回忆:“经济来源断绝,父亲仍坚持学习。每天一早买少量的面包,即去图书馆度过一天,常常整日没正式进餐。”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专为学术而学术,对硕士、博士学位并不在意。傅斯年欧洲7年求学,回国时只留下几本笔记。陈寅恪国外留学多年也是未拿半个学位,为读书而读书不用学位装点门面欺世盗名,直至现在仍是美谈。

  3、坚守民族大义。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国难当头,民族大义不忘。

  4、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籍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学人品格

  陈寅恪的“四不讲”

  史家陈寅恪先生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等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岭南大学等数所大学。陈寅恪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为后来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

  此外,陈寅恪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生平与志业

  (一)富传奇色彩的学人

  游学欧美第一流学府,却不拿半个学位。日人白鸟库吉称其为中国最博学的人,却完全没有俗世的声名,不像梁、胡、冯等成为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十三经》大半能背诵,且每字必求正解,却不作经学与三代两汉之学问。他的家世是晚清变法思潮中的中坚亪物,他本人却被胡适称为“遗少”。在时代思想中他是一个“落伍者”,用他的话来说,西学学历极深,学养极厚,却极热爱中国文化,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

  (二)绝世孤衷的畸人

  失明、膑足之际,仍能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如此巨著。其毅力与精神,极富传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素材【五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NS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