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导语】努力的苦读,把你的实力全部发挥,所有关爱着你的人,都会为你祝福、祈祷,相信你会考出满意的成绩,走入理想院校!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论述题及答案解析【三篇】》 供您查阅。
【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论述题及答案解析(一)】
1、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时期最鲜明的特征。(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通过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下与生产力不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通过改革,逐渐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他各种体制,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第二,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是把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修补。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又一场革命。(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是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
2、怎样理解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精神文明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1)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通过方方面面的建设性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2)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以立为本”,着眼于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重在建设的方针,第一,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二,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研究我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问题,研究国外的情况和介绍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努力创造一种勇于探讨和创新的气氛;第三,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发展多样性,用积极的、先进的、美好的东西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第四,对思想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大批判”,不搞无谓的争论。(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会丰义法制体现人民的意志,也应该体现人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4)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讲求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提倡求真务实的作风。
3、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五大系统地总结了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进一步阐明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1)要从着眼于搞好每个企业转向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集中力量抓好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进行淘汰。实现国有经济的结构优化,从整体上增强国有经济的支配力和影响力。(2)把国有企业改革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第一,改革,就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改组,就是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着跟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抓大就是抓好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扶优扶弱,提高它们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放小就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开放活国有小企业,使国有小企业能灵活地适应市场。第三,改造,就是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投向技术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第四,要加强科学管理,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情的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3)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4)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城镇住房公积金,加快制度改革,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试述邓小平关于“先富”和“共富”的思想及其实行这一政策的必然性。
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是有客观必然性的。(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4)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平衡总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实现共同富裕,也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同样有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第一,示范作用;第二,帮助作用;第三,带动作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5、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1)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现象,要消除这种现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消除着不平衡不能理解为各地区齐头并进地发展,更不是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停顿下来,等待不发达地区赶上,以实现平衡。(2)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在1978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1988年,他又说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优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服从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要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出现了差距,对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决定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以缩小差距。
6、试论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必要性。
(1)台湾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分离,是由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个民族感情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3)美国等外国势力长期插手台湾问题,支持“*”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企图达到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离出去的险恶目的。因此,邓小平多次指出,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 ,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4)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台湾人民没有任何损失。而且台湾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发展潜力有限;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两岸统一后,利用广阔的大陆市场空间,台湾经济将得到更大发展。(5)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趋势,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中国人民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分裂势力阻挠祖国和平统一的图谋必将遭到最终失败。
7、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有什么特点?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的特点是:(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社会主义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这两方面目标的实现上。马克思早在1877年,就概括了新的社会的两大目标: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生产力目标,后者是价值目标。邓小平以社会主义的两大实现目标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概括是相通的,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精神的。(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这是过去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开辟了道路。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从我国经济落后的国情来看,讲社会主义本质更要突出发展生产力。(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4)从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本质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邓小平用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8、试述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首先是因为当代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战后逐步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深刻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2)邓小平理论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因为它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的中国特色。
(3)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共十五大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体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9、试述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的我国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3)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5)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6)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7)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8)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10、试述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论述题及答案解析(二)】
1、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其客观必然性是:第一,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由于生产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而带来的损失。第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即“市场失灵”,这需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来解决。第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首先,是公有制经济的要求。它要求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生产,并引导公有制经济的活动在总体上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其次,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走出一条较为自觉的快速发展道路,必然要求国家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最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公平,只有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此外,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有其特殊的必要性。
2、试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科学回答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的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的判断。(4)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4、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如何体现?怎样认识改革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于:①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③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着生产和流通。它是国家进行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④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切实保证;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3)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是消除过去那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的必然结果。公有制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它们对社会资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并没有根本变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为了进一步消除过去所有制结构中不合理的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的程度为标准,而是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的程度,是否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既然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就要允许、鼓励和促进其发展。
5、为什么说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标志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大分化、大改组的历史时期。(1)美、苏垄断一切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旧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想建立一家独霸的单极格局力不从心。(2)欧洲和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份量大大增加。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经济、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俄罗斯现有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正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3)第三世界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容低估,中国正变成多极中的重要。一极。世界局势这些急剧变化,表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国际形势总体已趋向缓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来发展经济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说,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
6、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最终标准。1987年10月,在十三大报告中,以“生产力标准”概括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三个有利于”标准重点突出“有利于”,突出了以往被忽略的价值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4)“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不可能的。(5)“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姓资姓社,而是反对离开这三个标准去抽象谈论社会主义,迈不开改革的步伐。“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思想困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7、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积极成果。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和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容有:第一,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第三,社会主义应该搞市场经济。,这些理论为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它是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是能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者长处和优势的经济体制。1993年12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
8、试述邓小平关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思想的深刻内涵。
(1)一切文明成果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各国人民在实践中都会有许多发明创造并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和总结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本国科技水平、文明程度,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宝库。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也都离不开借鉴别国的文明成果。纵观历史,所有落后国家跳跃性发展、迅速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都是同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分不开的。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间还不长,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都比较落后,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以这些先进的文明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才能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科学技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生产管理知识等本身是没有阶级性,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当然,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9、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贯穿着一条科学的思想路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文化*”结束后,在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邓小平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率先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支持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了全面改革的展开和深入。从改革的起步到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化,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要从国情出发,要使人们的思想从不符合实践、不符合时代进步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因为邓小平始终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国的全面改革才得以迈开大步,才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发展多种所有制等等,使改革不断取得成果。(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推动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5)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全过程,也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内容之中,是这一理论的精髓。
10、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首先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1)人民民主专政也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2)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进行专政;(3)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过渡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承担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这样的政权实质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但人民民主专政又具有中国特色:(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看,过渡时期,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联盟,工人阶级还同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这些阶级都享有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民族资产阶级不存在了,大多数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被专政的对象只是极少数敌对分子。(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能够更确切地表示出我国政权的民主性质。
【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论述题及答案解析(三)】
1、试述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1)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和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就会葬送社会主义。
(2)邓小平一向反对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首先,邓小平指出,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大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的视野,发展新的观念,进入新的境界。其次,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思主义发展的新课题。要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3)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工程。它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现状,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它要求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在现代物质生产力这个复杂的体系中,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即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指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是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早在1988年,他就指出下个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
3、为什么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抓住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2)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4、为什么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1)“三权分立”是体现资产阶级国家本质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原则。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这种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个利益集团和派别之问的利益矛盾,有利于维持资产阶民主制度和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它造成的民主假象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但这种制度经常导致国家的相当一部力量在相互牵制中抵消,常常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三权分立”不能适应我国国体的要求。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管理国家的权力,我国必须实行“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不能也不需要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2)西方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内部存在不同利益集团的反映,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它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巧妙工具,实际上只有资产阶级政党或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才可能执政,其他的政党不过是陪衬,代表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根本不可能获得平等竞争掌握政权的条件和机会。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义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点。这种制度在实践上是行之有效的。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要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而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鼓吹在中国实行多党制,其本质就是企图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5、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抓住机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工作的大局和必须遵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所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稳定。(3)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大力加强和改进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矛盾激化;二是要始终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分裂活动;三是要严厉打击破坏社会秩序、市场秩序和危害社会安定的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综合治安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6、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妻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是什么?
科教兴国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指坚持教育立国为本,科技是强国之路。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科技进步。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第一,要提高社会的科技意识,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为科技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第二,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第三,从国家长远需要出发,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第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鼓励创新、竞争和合作。
(2)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国,教育是基础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事业,居于经济建设的首要战略位置。我国新时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盛衰、民族强弱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必须努力建造宏大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队伍,在努力提高现有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的同时,大力培养新的科学技术人才。还要为广大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坏境,要解决好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8、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命题?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命题,这个命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部理论之中。(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时代特征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在和平与发展问题上,邓小平认为和平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实现和平的出路,“越发展和平的力量越大”,因此,发展问题是核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越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越大,对世界的和平和稳定的贡献就越大。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2)只有发展了,人民才能拥护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心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3)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中国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国家统一。这些问题。都依赖于中国的发展。(4)中国要善于把握时机,加快发展。中国过去丧失了发展的机会,一直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状态,现在要加快发展。
9、如何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即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讲,效率表现为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有效配置;从微观经济运行角度看,效率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效能的充分发挥。公平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包含着自由、公正和平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仅就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公平可以理解为平等,这里的平等表现为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
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但又是人类各个社会形态都应追求的两大社会目标,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为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提供了可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先富起来,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依据市场效率原则进行初次分配,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促进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尽可能多地增加生产总量。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总之,我们要在提倡效率优先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两极分化。
10、联系我国实际,谈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向社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论述题及答案解析【三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