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合3-6岁幼儿古诗 篇一
梅花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古诗简介
诗人是在描写梅花,赞美梅花可贵的品性,而实则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在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像诗人自己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那些人,为国家强盛不畏排挤和打击的那些人。
翻译/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地。
3.知:知道
4.为:因为。
5.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2.适合3-6岁幼儿古诗 篇二
春晓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诗简介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翻译/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注释
⑴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3.适合3-6岁幼儿古诗 篇三
登鹳雀楼
朝代:唐朝|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简介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翻译/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4.适合3-6岁幼儿古诗 篇四
相思
王维〔唐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5.适合3-6岁幼儿古诗 篇五
望庐山瀑布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简介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翻译/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6.适合3-6岁幼儿古诗 篇六
静夜思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简介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疑:好像。
举头:抬头。
7.适合3-6岁幼儿古诗 篇七
画鸡
唐寅〔明代〕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裁一作:戴)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译文
它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来。
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轻易鸣叫,但是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注释
裁:裁剪,这里是制作的意思。
将:助词,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之间。
平生:平素,平常。
轻:随便,轻易。
言语: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意见。
一:一旦。
千门万户:指众多的人家。
8.适合3-6岁幼儿古诗 篇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9.适合3-6岁幼儿古诗 篇九
村居
朝代:清朝|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简介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诗作。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翻译/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10.适合3-6岁幼儿古诗 篇十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正在阅读:
适合3-6岁幼儿古诗10首03-24
2021年天津南开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09-26
旅游标准化工作总结范本09-09
感恩生活作文900字精选范文03-22
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作文800字07-21
2017年吉林松原中考英语试卷11-17
幼儿园父亲节创意活动教案合集10-10
初一班主任述职报告样本【三篇】08-11
基层医务工作者个人工作总结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