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副标题:加强学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时间:2022-04-26 23:4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 导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压力,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一冲击不但涉及到大中小学,同时也波及到幼儿园。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文档大全网教育频道!

1.加强学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现在的学前幼儿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里的溺爱,孩子都被视为“掌上明珠”,被骄宠成“小皇帝”,再加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等原因,造成幼儿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由精神和神经方面问题造成的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时有发生。如果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不少幼儿,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做事没有信心;有的专挑小朋友的毛病,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有的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对他人和集体的事漠不关心;有的脾气暴躁,因一点小事不合自己心意就大发脾气。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担忧。所以,加强对学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家庭与幼儿园乃至学校的共同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每个人的为人处事,心理品质等都或多或少的反映出家庭的影响。一个和睦、温暖,民主、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孩子的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孩子,使孩子也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专横。如果父母方法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躁、抑郁的心理,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幼儿园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把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学习、游玩和管理中去。这就对幼儿园的管理、教育及幼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幼师要以自己的教育方式把对幼儿教育的信息传达给孩子,要用自己的一切去感染孩子、影响孩子。如果幼儿眼中的老师是一个乐观向上,和蔼可亲、有着灿烂阳光一样笑容的老师,那么对幼儿的心理一定能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幼儿的模仿性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要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方式。心理教育的方法很多,象组织活动、典型事例分析、经验交流、心理问卷测试、观察实验、表扬鼓励等都可以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幼儿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种游戏。有入园时的“自我介绍”,内容虽然简单却能帮助孩子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有“镜中的我”游戏,通过学生自己照镜子,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描绘,进行自我评价;“文明用语”游戏,通过幼儿自己的表演,使他们学会日常文明用语,无形中规范了孩子的日常行为;“称赞”游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使孩子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特长,知道称赞别人,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另外还有互助游戏、性格培养游戏、日常行为习惯游戏及益智游戏等等。使孩子通过观看演出、参与演出,进行讨论,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行为方式和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确立学习的榜样。

  总之,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0开始,尽管孩子受到家庭的重要影响,但是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显然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性格、品质等心理素质大都在幼儿阶段初步形成。所以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真正科学地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划分发展阶段,迄今尚未适当解决。目前社会公认的有如下几种划分。

  按生理特点划分:新生儿(0~1个月),乳儿期(1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5岁),青年期(14~17岁),成年期(18岁以后)。

  按教育学制划分:先学前期(托儿所,3岁前),学前期(3~7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11岁~15岁),学龄晚期(14岁~18岁)。

  按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划分(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动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础学习活动(7~11岁),社会组织活动(11~15岁),专业学习活动(15~17岁)。

  按智慧或认识结构的变化划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智慧阶段(2~7岁),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12岁),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7岁)。

  按儿童行为模式和心理社会因素等综合标准划分(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信任与怀疑(1.5岁前),自主与羞怯(0.5~3岁),主动与内疚(3~5岁),勤奋与自卑(6岁到青春期),同一性与角色分离(11~17岁)。

  以上各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划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片面性。正确的划分标准应根据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儿童表现在认知、情感和活动几个方面以及生理发展水平上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

3.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1.发展的高速度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是变化迅速。相对而言,成人心理的变化比较缓慢,相差几岁的成人,心理特点差别不那么明显。老朋友多年不见面,相遇时往往会说:“看来你变化不大。”儿童则不然,他们的变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日新月异。比如,初生的婴儿只会啼哭,十天半月以后,当你把他抱起来的时候,他己经“知道”要准备吃奶。将近4个月的孩子可以同你玩得咯咯地笑,但是,过一个月以后你再去看他时,他可能怕你,哭着要躲开——他会认生了。1周岁的孩子刚刚开始迈步,两周岁的孩子,步子已经走得相当稳,3周岁时则很少一步一步地走路,总是连蹦带跳的。如果你想要3岁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必须使教材内容对他有较大的吸引力,学习时间还只能很短;4岁以后,孩子开始懂得应该专心听讲;5岁孩子不仅能够用一些方法使自己集中注意,而且会把这些方法说出来,教给别人。到儿童上学以后,更是能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儿童心理变化之迅速,常常使和他朝夕相处的成人都跟不上。比如,不久前孩子还要大人牵着手走路,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居然不听指挥,大人要他往东走,他偏要往西走。如果大人要抱着他走,他执意反抗,挺直身子,挣扎着要下地,如此等等。许多科学研究如布鲁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等也表明,幼儿期是儿童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

  2.发展的不均衡

  高速度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规律,但幼儿心理又不是匀速发展的。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下列方面:

  ①不同阶段的发展不均衡

  儿童的心理发展并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从不同的组织系统、机能特性的发展过程来看,以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殖系统的发展来说,神经系统是先快后慢,幼儿期以前人类大脑的重量就已发展到成熟期的80%,而在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则前慢后快。差不多在青春期以前进展很小,而到了青春发育期(女的在11—12岁,男的在13—14岁)后才大幅度的增长。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也不是等速上升,而是呈波浪形地向前推进。通常幼儿前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所以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也表现在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②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幼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均衡地发展的。比如,感知觉等认识过程在出生后迅速发展,单纯的感知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两岁左右才真正发生发展起来,到幼儿末期仍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只有逻辑思维的萌芽。

  ③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不同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同,但在发展速度、最终到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的幼儿早熟、早慧,有的迟开窍。有的幼儿对音乐听觉有特殊的敏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在性格方面,有的好动、言语流畅、善于与人交往,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不合群,即所谓有外倾、内倾之别。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正常儿童,只不过是心理发展上有个别差异而已。
  

4.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十注意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讨好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PV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