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 导语】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端午节都要吃粽子、包粽子,有的地方还要进行赛龙舟等活动,非常热闹。®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提供《描写端午节的作文350字四年级》,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重头戏是包粽子,现在让我来给你们讲讲怎样做粽子吧。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我和姥姥去超市买来糯米、大枣、粽叶和绳。回来后把米淘干净,再用温水泡上,粽叶和米一样泡上半天,这样下午姥姥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我看姥姥手捧起叶子,把他们打个筒,然后将糯米放进筒里,再把大枣放上,最后把叶子一折,再扭一下之后用绳子将它缠上,这样一个三角粽子包好了。看着姥姥重复着,两个、三个……不一会儿就包了满满一盆,包完了放入大锅里开始煮,我已经等不及了,终于闻到香味,我要感谢姥姥做这么好吃的粽子给我。
我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喜欢吃味道可口的粽子,因为它是我心中端午的味道。
听妈妈说,春秋战国末年,天下大乱。楚大夫屈原,被小人谗言,空有才华,却不被重用,甚至遭到放逐。壮志难酬极端悲愤之时,毅然抱石投汨罗江,最终以身殉国。为了纪念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因而,这一天,人们只能互道“平安健康”,而不能共祝“如意快乐”。
这一天,为了纪念屈大夫,人们包粽子,炸油条,蒸熟蒜,煮鸡蛋、鸭蛋、鹅蛋,投入河中,让河中鱼儿有食物吃而不至于啄咬屈大夫。这一天人们还会抹雄黄酒,插艾蒿,洗百叶水。南方还会举办赛龙舟,捉鸭子比赛等,非常热闹。
今天我吃了很多好吃的食物,还绑了五色线,又学到了很多民俗知识,认识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我觉得收获很大。
为什么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呢?据说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有个大诗人叫屈原,他听到秦军攻破楚国,却无力回天,于是在五月初五跳江而死,为了纪念屈原,所以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人们把粽子投进江里,祈求小鱼不要吃屈原,让屈原安安静静地躺在江里。
到端午节,妈妈也会包一些粽子。妈妈先把泡好的糯米拿出来,再拿出洗好的粽叶和蜜枣,然后把糯米和蜜枣放在粽叶上,包起来,接着用线捆起来,最后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添一些凉水,放在火炉上就开始煮了。大概煮一个多小时就煮好了。掀开锅盖,香甜的气味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个粽子,小心翼翼的解开线,先把粽叶剥开,用勺子轻轻地挖一勺,放进嘴里,哇!软糯香甜,真好吃呀!妈妈还给我买了一个香包,香包一般都是红色的,特别喜庆。有的绣着张牙舞爪的蜘蛛,有的绣着长长的蛇……妈妈告诉我戴香包可以辟邪。
端午节的前一天,我放学回家,看见奶奶坐在小凳子上,前面放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粽叶,地上放了一个装满糯米的铁盆和一袋红枣,我很好奇就问奶奶,“奶奶,你这是要干什么呀?”奶奶说:“当然是要包粽子啦!明天是端午节。”
我想看看怎样包粽子,就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奶奶先拿了一片粽叶,把粽叶卷成漏斗状,再在卷成漏斗状的粽叶里放一大半糯米,再放一颗红枣,再放一点糯米,合上粽叶,用绳子把粽子捆起来,一个小巧好看的粽子就做好了。
奶奶把包好的粽子穿成一串一串的,在锅里煮,过了大概一个多小时,粽子就煮好了,煮好的粽子冒着热气,散发着一股粽叶的清香,我看的是直流口水,就拿了一个粽子,小心翼翼的解开绳子,剥开粽叶,吃一口软软的糯米夹杂着甜甜的枣子味,吃到最底下的枣子,那甜蜜让人无法忘记,回味无穷。
五味草。家乡在壶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飘香;山下绿水环绕,田野肥沃。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枇杷树边,有着整齐的红砖绿瓦。一派安静与谐的乡野村落,这就是我的家乡,也是明代状元柯潜的故乡。每年端午节来临,我们便会挎上篮子与姐姐一起上山去采艾草,并配上石榴叶、栀子花等合为“五味草”。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插上艾草,据说艾草会镇邪辟灾。当然在我们看来,只要闻一离那清新又奇异的艾草的清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每年我们都争着到山上来,采下大片的艾草,也采下大片的快乐。
在木兰溪畔,人们早早地围在岸边,锣鼓震天鞭炮齐鸣。水面,数支整齐的龙舟队伍,衣裳鲜艳随风飘扬,小伙子们激情澎湃跃跃欲试。随着一声锣响,各支队伍争相竞发,大家齐心协力,奋力争先。这一刻,鼓声、鞭炮声人们的呐喊声……凑成一片热闹非凡的画面。
战国末期,楚国有一位大臣叫屈原。那时秦国想要一统六国,打败楚国。于是,屈原提议与齐国联合。最后,楚王不听,将屈原流放之外,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五月初五时,屈原写下了《怀沙》后,便抱石头跳下了汨罗江了。百姓们知道后不想蛟龙吃掉屈原的尸体。于是百姓们把糯米揉成团,扔到江中喂蛟龙。但又一想,如果不让蛟龙吃屈原的尸体,需要很多糯米,而且每天都要去送,真麻烦呀。不过,这时候有人想到把糯米,放竹筒中间。这就是最早的粽子—筒粽。
有人想把屈原打捞上来,可是人们一直从汨罗江捞到洞庭湖都没有捞到屈原。古往今来,赛龙舟的习俗流传至今。
我真期待下一次的端午节!等我长大以后,我也要去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