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理小故事及感悟(三),经典哲理小故事三篇阅读

时间:2022-03-30 01:47: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痛苦是一个深渊,如果不能控制,只能是越陷越深。我们应该学会快乐,快乐是战胜自己的前提。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经典哲理小故事三篇阅读。欢迎阅读参考!



  【心灵的蜡烛照亮心房】

  亨利是个商人,人过中年,事业上却不尽如人意,屡屡受挫,因此情绪十分低落,常常无端地发脾气,抱怨别人欺骗了他。终于有一天,他对妻子说:“这个城市令我失望,我想离开这里,换个地方。”无论朋友们如何相劝,都无法改变他的决定。

  亨利和妻子来到了另外一个城市,搬进了新居。这是一幢普通的公寓楼。亨利忙于生意,早出晚归,对周围的邻居未曾在意。

  一个周末的晚上,亨利和妻子正在整理房间,突然,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亨利很后悔来的时候没有把蜡烛带上,只好无奈地坐在地板上抱怨起来。

  门口突然传来轻轻的、略为迟疑的敲门声,打破了黑夜的寂静。

  “谁呀?”亨利在这个城市并没有熟人,也不愿意在周末被人打扰。他很不情愿地起身,费力地摸到门口,极不耐烦地开了门。

  门口站着一个小女孩,是普通得几乎难以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的那种。她怯生生地对亨利说:“先生,我是您的邻居。请问你有蜡烛吗?”

  “没有!”亨利气不打一处来,“嘭!”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真是麻烦!”亨利对妻子抱怨道,“讨厌的邻居,我们刚刚搬来就来借东西,这么下去怎么得了!”

  就在他满腹牢骚的时候,门口又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门口站着的依然是那个小女孩,只是手里多了两根蜡烛,红通通的,就像小女孩涨红的脸,格外显眼。“奶奶说,楼下新来了邻居,可能没有带蜡烛来,要我拿两根给你们。”

  亨利顿时楞住了,他被眼前发生的一幕惊呆了,好不容易才缓过神来。“谢谢你和你奶奶,上帝保佑你们!”

  在那一瞬间,亨利猛然意识到了很多,他明白了自己失败的根源就在于对别人的冷漠与刻薄。生活中欺骗你的往往也许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的双眼被冰冷的心灵所蒙蔽了。

  屋子亮了,心也亮了。



  【空盒子的智慧】

  明朝宣德年间,御史李浚奉皇命来到浙江钱塘县督理粮储事宜,然而,当时的钱塘县官对李浚却并不买账,表面上恭恭敬敬,内心里却一直想要设计害他。

  一次,县令寻找到了一个机会,将自己的一个心腹送到李浚的身边做侍仆。因为李浚毫无“防人之心”,所以这个心腹很快获得他的信任,并找到机会偷走了李浚的御史官印。当李浚办公要用印的时候,这才发现印盒里已经空了。李浚想了又想之后,从一些细碎的蛛丝马迹中判断出来这是县令干的。

  李浚的部下知道后,便想带兵去县官家搜察,李浚当即阻止了,因为光是心里知道没用,根本没有证据。若是兴师动众地去搜察,很可能会使对方在慌乱中扔掉“脏物”,那样李浚不仅无法取回官印,反而还会将自己逼向死胡同,因为丢大印可是一件罪很重的失职事件。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来自己丢失了官印,李浚只能装作生病停止处理公事。

  就这样过了几天后,李浚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能让县官主动把官印送回来,但前提是必须给他搭了一个台阶!主意拿定后的当天晚上,李浚当作大病初愈,精神焕发地邀请把县令请到家里来喝酒庆贺。两人正喝着酒,不知道为什么李浚家的厨房突然着起了火,李浚连忙从卧室里取出一个印盒交到县官的手上说:“代我保管一晚,明早将其送回,此刻我先扑火要紧!”说完不容县官有什么推辞的机会,直接跑开救火去了。

  厨房的火其实是李浚自己提早就安排好家仆放的,火势当然也不会烧得很大,三下五除二就被扑灭了。然而,县令可就不一样了,他捧着空盒子回到家,如果原样送回,那就意味着他把御史大印给弄丢了,那可是关连全家祸福的大罪!左思右想之下,县令只能把自己命人从李浚身边偷来的官印重新放回到盒子里。第二天早早地把印盒送回到李浚家。李浚接过盒子后当场打开“检验”,里面的大印赫然在目!此时,两人都心知肚明而又心照不宣地笑了,只不过一个是笑得坦然大度,另一个却笑得羞愧难挡!

  在遭到他人伤害时,我们如果一味地自恃有理、举拳相对,结果往往于事无补,不仅糟蹋我们自己的形象,而且还会继续恶化与对方的关系,把双方都推入两难的境地;而不动声色地给对方一个“空盒子”,在无形中为对方搭一架台阶,则实在是一种玄妙的生活智慧!



  【独赏】

  有一个小沙弥非常爱炫耀,有一天,法师送了一盆夜来香给他。

  第二天一早,小沙弥高兴地对法师说:“夜来香真是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

  法师就问小沙弥:“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

  “没有,”小沙弥高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师说,“老衲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小沙弥的脸刷地一下就红了。

  我想,触动小沙弥的除了法师话中的“点睛之语”,定还有夜来香的特质:静而不喧,香而不炫。这是一种自在的内敛之美,这是一种清幽的独赏的境界。

  独赏是一种“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的超然与自信。记者问刘震云:“你的《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你有什么感受?”刘震云说:“得知这一消息时,我正在菜市场买菜。没有特别的感受。我喜欢我这部小说,它获奖了,我喜欢,它没获奖,在我心中它的价值不减。”

  懂得独赏的人像暗放的花儿,像春夜的雨,像流动的云,是自然,是天成,是本色,是无畏,不需伪装,无需矫饰。

  独赏是一种稳坐幕后的宁静与淡泊。喜欢钱钟书婉拒记者的幽默:“假如你吃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或许,让我们难以企及的不仅是大师的天赋和成就,还有那源自内心深处的泠泠作响的宁静之泉。

  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知晓而不芳。”有些宁静之音是与生俱来的,在闹市不变其色,在僻壤不易其香,这样一种人,即使在深山,亦能千娇百媚地绽放;即使在幽谷,亦能如醉如痴地芬芳。

经典哲理小故事三篇阅读.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QC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