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篇

时间:2023-09-08 05:47: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案# 导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的成效如何,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文档大全网为大家准备了《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教学提示】

  说理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层层深入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2.阅读7—17段,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明确: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2)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呢?

  明确:有事业心,选择自己爱好的、适合自己的事业,建设努力向上的小屋。

  (3)“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一句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4)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5)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明确: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6)请你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你是否尝试过如此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理解基础上来审视生活,从而达到反思生活,审视自我精神世界,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目的。

  (7)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3.细读第18—19段,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明确: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目标导学三:品味文本特色语言,体会文本艺术特征

  探究一: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探究结论一: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如“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以“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以“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注入心间。

  探究结论二: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探究二:说说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心中爱比恨多和心中恨比爱多两种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内心世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一个快乐无比,一个悲戚压抑,给人以警示。

  目标导学四:总结全文

  1.本文构思新颖独特。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2.本文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阐述,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2.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篇二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1.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3.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第1课时

  一、#教案# 导语设计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人柳宗元,也曾描写过苍莽雪飞的大世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一个孤寂死灭、了无生气的世界。在毛泽东的笔下,又将是一个怎样的雪的世界呢?被冰雪覆盖的世界不仅没有沉寂,相反,诗人之心激活了历史的灵魂,让雪世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多娇的江山,上演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壮举啊!同样是写雪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出示课题《沁园春·雪》)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初谈感受。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做好标记。

  (1)字词积累

  分外(fèn)莽莽(mǎng)妖娆(ráo)

  折腰(zhé)成吉思汗(hán)稍逊风骚(xùn)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词中取第②义。)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①弯腰行礼。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词中取第②义。)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

  (2)交流反馈听读感受。提示: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教师要充满激情地朗诵这一节,继续为课堂营造豪迈的氛围)

  3.学生模仿录音自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好重音、节奏、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

  三、探讨朗诵,品味语言

  1.语文活动设计:你最喜欢读哪句词?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请选读词句,并结合词句所呈现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说说这样读的原因。

  学生朗读,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2.交流反馈。学生朗读词句,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凝练的语言。

  A.赏析词作上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重读“千”“万”,感受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重读“封”“飘”,“封”凝然安静,“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重读“望”,它一字领起了描绘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景观的词句。“惟”“顿”重读,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雪景以及寒风之烈、变化之速。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一句运用比喻,充满生机与活力,“欲”和“天公”重读,读出精神奋发之感。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字重读停顿,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是作者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教师点拨:诗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

  学生齐声朗读词作上片。

  B.赏析词作下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教师补充材料: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这正表明《沁园春·雪》词才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它是由《沁园春·雪》词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化用而来的,这两句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竞”字重读,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学生介绍五位帝王的业绩。“惜”重读停顿,总领七个句子,定下评论基调,意味丰富。“惜”含褒意,肯定了秦皇、汉武等是中国历的英雄;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自信。“略输”“稍逊”重读,两词照应“惜”字,措词极有分寸。“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师补充材料: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教师点拨:词作下片,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人物,抒发了豪情壮志。

  学生齐声朗读词作下片。

  3.总结并引导学生体会本词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的特点。

  这首词,上片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片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4.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举世瞩目的业绩,渲染浓浓爱国氛围并激发学生树立为祖国再创辉煌而努力的远大志向。

  第2课时

  一、检查作业

  检查学生朗诵,教师给予点评。

  二、品味诗词,感受伟人

  毛泽东的诗词向来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再次品味诗词,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魅力。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遣词造句上品析诗词,用下面的句子来交流:“从课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我发现词人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给学生示范:从课文句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用词,善于造境,简练的“冰封”“雪飘”“千里”“万里”,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课堂交流提高。

  2.再细读词句,从情感内容上体会,用“从课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来交流。

  三、比较赏析,了解伟人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我国有一位非常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她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背景资料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有可能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轻灵(líng)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guānmiǎn)呢喃(nán)

  (2)词语释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

  呢喃: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节: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一说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2)本诗出现了十一个“你”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2.品味赏析

  请赏析句中的加点词: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答案示例:“点亮、春的光艳”,这些词语,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①意境清新,画面优美。

  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和“花开燕语图”,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②结构匀称,富有建筑美感。

  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在梁间呢喃”选取了房梁这一意象,实现语言与建筑意象的和谐组合,形成诗歌建筑的美。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4.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穆旦的相关情况,诵读全诗,初步领悟诗的意境。

  2.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文学常识

  1.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这一笔名是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同音,得穆旦之名,他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诗作有《赞美》、《诗八首》《哀国难》等。

  2.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3.诗歌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3.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四、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2.“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春风吹拂下的春水荡漾着青草,一片绿油油的晚春图。

  3.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4.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

  “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5.品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6.品读第三节,这一节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

  7.品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

  8.品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

  五、情感升华,拓展迁移

  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

  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

  六、写作特色

  1.强烈的抒情性

  作者在诗中的抒情是真挚而强烈,虽然不仅直接喊出自己的激情,如“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而且用了一些充满激情的迹象,来表现情感,如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这些意象都包含着热烈的情感,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

  2.用词准确生动

  “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揉”字让人联想起春风如同母亲温暖的手,揉了揉你的秀发。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一个“燃”字,极富动态感,鲜活的表现了花儿盛开时,如火焰般热烈的情态,很有画面感。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

  七、小结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因此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为孩子写的一首赞美诗。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请同学模仿诗作中对爱的描写,选择一种或几种景物,仿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母亲的爱。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九、板书设计

  我看

  穆旦

  自然的谐奏——生命

  生命的静流——希望

  与自然合流——新生

5.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茅塞顿??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Qg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