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语】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在高考复习过程中,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劳逸结合,无疑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佘瑞丹今年被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在她眼里“用心”远比方法重要,“无巧之巧才是大巧”。因为只要用心,自然可以发现自己的思维特点与学习上的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秘诀”。如果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她认为合理的时间安排是 法宝。合理地规划一年、一个月、一个星期乃至一天的时间,确定好学习目标和重点,不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她也会根据学科特点安排时间,对每一个学科都很“公平”,不会“厚此薄彼”。
佘瑞丹读高三时,将自己的课外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她每天坚持晨练打太极拳,周末会和同学去打乒乓球或者绕着操场慢跑。高考前几天,她还和好友一起去学校的植物园逛了逛,观赏那里的花花草草。“记忆中的高三,除了有做不完的题,更有着说不完的乐趣”,谈起这些佘瑞丹高兴地说。
心态决定能走多远
对于考生来说,高考复习是一个紧张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体力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经受住精神上的压力,拥有自信才能更有效率地学习。
今年考取南京大学新闻系的刘烨十分注重自信心的培养,为此她经常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在高中一直保留着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写日记,宣泄自己的低落情绪或考试失利时的不自信心理,同时也写一些激励的文字以鼓励自己。另外,她也会让同学、父母写下几张充满温暖话语的小纸条,让它们在学习过程中陪伴自己。
除了拥有自信心之外,高三这一年,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也是非常重要的。既不要因为取得良好成绩而骄矜自负,也不要因为某次“考砸了”而灰心丧气。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柏雯瑛一直坚持这样的信念,快乐地对待每一天,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去夸大高三的“可怕”,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
谈到高考的压力问题时,已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的郑润泽认为,大部分考生有压力是因为对分数过于关注所导致的。如果把分数看得淡一些,就能够转移自己对分数本身的注意力,着重思考丢分的原因,这样会更有收获。他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不理想的成绩往往更有价值,通常从挫折和教训中获得的东西往往更多,因为它提供了冷静地反思自省的机会,也更能激发人的斗志。
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李田园认为,合理地调整心态首先应该拒绝与人比较,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要正视紧张情绪。因为适当的紧张情绪可以让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要树立“过程大于结果”的观念,从平时的考试中发现不足而不是怀疑与胆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国哲学家艾蒙斯说过,习惯不是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林小杰将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概括为6个字:善思、好问、勤记。她认为优秀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善于运用大脑去不断思考,而不是单纯地记忆。语文和历史学得好的同学,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记忆力好,善于思考也是他们的一大特点。除了善思,还应该好问。当疑问出现时,应该毫不迟疑地发问,直到从老师口中得到确切的答案,这便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问精神。最后便是勤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把平日所听、所想、所学用笔记录下来,便是一笔宝贵的学习财富。
就读于外交学院外交系的冯潇潇特别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她认为上课时应该讲究效率,跟随老师的思路,理顺知识体系;下课及时总结、整理,善于寻找自己解题的智慧,不断积累,这样才会提高。
除了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外,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考生应当注意的。有规律的生活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学习自然会更有效率。今年已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录取的贺璐婷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她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把握好“营养、锻炼、睡眠”这三个重要环节。高考复习备考是消耗体力与脑力的过程,及时的营养补充十分必要,尤其是早餐一定要注重营养,这样才能保证上午有的学习状态。其次,应适当地进行室外锻炼。她的方法是边听英语、边跳绳,这样学习、锻炼两不误,记忆效果也不错。
2018高考过来人分享:得高分的三大秘诀.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