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名句:论语名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副标题:论语名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时间:2024-11-07 12:11: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论语名句: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解释翻译】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一章说的也是孝道。在朱子的《集注》里面,他是这样解释的,说父亲在的时候,当然这个父亲也包括母亲,因为在古代家庭是以男子为主,所以是单提一个父亲。父亲在世的时候,子不得自专,就是没办法自己做主,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吩咐。这样的志向就可以知道,儿女的志向必定也是父母的志向。『父没』就是当父母去世以后,这个时候儿女他必须要自立,因此能不能够继续保守父母的志向,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从他的行为里头,我们能够知道他的善恶,他是不是真正有孝心。如果他真有孝心,他也必定能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他会继承父亲的志向,继承祖辈的事业,甚至能够发扬光大。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他的孝心。

  在蕅益大师的《点睛》批注里面他说到,这一句《论语》的话是讲孝道。『观其志』就是「观其事父之心」。他的志向跟父母的志向一致,这就是养父母之志,这就是孝道。『观其行』,这里是特指父母过世之后三年,三年居丧。所以「观其行」主要是讲「观其居丧之事」。《弟子规》上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就看他这种事他是不是真正做到,孝心就从这里可知也。

  这一章孔夫子为我们论孝,分父母在世与不在世两方面来讲。因为父母在世的时候,儿女事事都要顺从父母的意思,这叫做肖父,肖就是相像。哪些地方相像?跟父母的心志相像,如果不相像,这叫不肖。这个肖是肖像的肖,不肖。所谓不肖子孙,就是不能够以父母的心志为心志。

  当然父母如果有善行,理应承顺。父母善良的心志,我们理应继承。如果父母有不善行?是不是我们也要事事顺从父母?孔老夫子不这么认为。《论语》里面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们侍奉父母要学会「几谏」,这个几是微小的意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当然也有过失的时候,当这个过失刚刚萌芽,很微细的时候,为人子就应该有这种警觉性,立即能够察觉,立即能够向父母劝谏。不要等到父母酿成大祸了,形成大过了,这个时候悔之已晚。所以「事父母几谏」这本身也是孝顺。「见志不从」,如果父母不听从我们的劝谏,他比较顽固,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不能够纳谏,这时候怎么办?「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们还是要保持对父母尊敬的心,绝不能够看不起父母,更不能够肆意的来讥讽、毁谤、嘲笑父母,要保持自己劝谏的初衷,继续找机会再进谏。

  《弟子规》里讲到父母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讲的道理跟《论语》上讲的是一样。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尽力的想方设法,用柔和的方式来劝谏,使到父母能够在欢喜当中纳谏。如果父母不欢喜,甚至会怒斥我们,我们也要不辞劳苦,不能怨父母,而应该始终保持孝敬心,谏之不已「悦复谏」,等到他欢喜的时候我们再劝谏,一次又一次的劝谏,使到父母能够终于有一天改过回头。

  所以孔老夫子讲到的孝顺,这个意思不是说只是顺从父母的意思,不管父母的意思是善还是恶,一味的迁就顺从,这不是孝,这是《孝经》里面讲陷父母于不义。所以《孝经》里专门有一章「谏诤章第十五」就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明白。所以孝顺的「顺」不是顺父母之情,而是顺的是义,顺的是道德,顺的是纯善的本性,使父母也能够回归纯善的本性,也能够最终成圣成贤,这是大孝。

  如果父母过世了,儿女居丧三年,尽自己的哀念、哀思。这三年当中,也不能够改易父母他的事业和做法。当然这个事业,这种做法必须是没有害处的。这个孝敬不仅是对父母,也包括对老师,老师如同父母一样。古人有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的志向,我们也应该念念的想着实现,这也是孝敬。

  我记得我们的恩师净老,在讲课、讲经当中常常提起他过去在台中师从李炳南老居士。李师公一生都在弘法利生,同时也培养讲经的人才,我们的恩师是他最得意的门生,也是他的传人。李师公鼓励我们的恩师一生不断讲台,天天讲经,告诉我们恩师说,「如果讲经几天不讲了,上台就生疏;几个月不讲了,上台就不会讲了。所以讲席天天不能断」。在讲的过程中,既是自利,也是利他,劝导别人,也是劝导自己,自他兼利。于是我们恩师谨记李师公的教诲,真的,你看他五十年讲台没有间断过,真正继承了李师公的志向,真正把净土法门弘遍全世界,这个真是孝养老师之志。老师在,能够不断讲台,老师往生以后,老师往生已经二十多年,到现在依然还是保持天天讲席不断。我们恩师现在讲解《华严经》,这《华严经》是大经,讲到现在已经超过十年了,超过四千小时。

  所以《中庸》上讲,「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什么是真正的孝子?善于继承父母、先人的志向,善于继承他的事业。像李师公的事业,就是弘法利生的如来家业,他的志向就是弘法护法,我们的恩师真正做到了。所以我们「观其志」,「观其行」,由衷的感佩,这是佛门的大孝。我们恩师今年八十三高龄,念念也想着培养继承人,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是真正能继承他的事业的这个人。那我们看到现在佛法表面上好像兴盛,实际上是衰微的。为什么?真正发大心、有修、有证的人太罕见。我们蒙受恩师的教诲之恩,也要念念想着报答恩师。报恩,的报恩就是「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你能继承恩师的志向和事业,以师志为己志。这桩事情与其要求别人做,不如要求自己做,自己要勇于担当。

  所以我们跟随恩师学习经教,我从大学退休下来,一心一意的跟随恩师来学法。恩师吩咐我,每天都在摄影棚里练讲。除了偶然的要出外,这也是恩师批准,或者是恩师吩咐出外演讲,一般时间都是在家里摄影棚里面练讲。这三年来,我是二00七年初开始练讲的,每天两个小时,到现在也超过一千小时。这次,前不久,也就是这个月初,我去亲近恩师,跟他老人家住了五天,向他汇报这三年来所练讲的科目和小时数。我告诉师父说,这三年来,将近三年,讲了超过一百个讲题,超过一千个小时,平均每年差不多有四百小时。师长听了非常的欢喜,他说,「四百小时还不够,要增加到六百小时」。所以我们不敢懈怠,要更加的努力精进,在这个弘法利生的道路上,无怨无悔的走下去,真正以师志为己志,扛起弘法的重任,担负起在未来弘法的这个使命。

  现在儒释道三家都缺乏有修、有学的弘法人才,我们非常的希望,也是每天的祈祷,真正有圣贤出世,能够在现前的这个时代,「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那我们非常的感恩。我们的老师走在前面,为我们开辟一条光明大道。他老人家当时走这条路非常不容易,多少的障碍,多少的讥毁,风风雨雨走过五十年来。现在我们在他的福荫下走得很安稳,没有像他老人家当年的磨难。

  他告诫我们,一定要用远程教学的方法,讲经就在摄影棚里讲,因为我们不出去外面,这个嫉妒障碍自然就会减少。我们不张扬,我们就天天在家里面,小小的摄影棚,对着摄影机来学讲。把儒释道的这些经典为大家解读,有缘的人他们自然就能上网来听你讲课。我们不求,不希求有多少多少的听众,一切都随缘。他识货的,他自然就能欢喜来跟我们一起学习。就像我们昨天讲到的「美玉章」这句,子贡问孔子,「你有美玉你是藏起来,还是拿出去卖」?孔子说,「要去卖,但是我们不是像别人那样去卖,那是叫卖,我们是等待识货的买主」。你看心不往外攀缘,每天在经教里面用功,真是在这里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透过网络这个工具,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向世界上有缘的大众来汇报,互相之间不用见面,大家都能得到利益。

  所以,这是恩师给我们的未来确定弘法的方向,那我们在这里也试用了三年,觉得真是很好。不出去外面,心是定的,心很安静。《大学》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知止,心不往外攀缘,这是知止,你的心才定得下来,才静得下来,才能安得下来。人能够心安,念头不乱动了,他才能生智慧。这个智慧是本有的,这个智慧是什么?遇到事情来,立刻就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就知道解决的方法。我们平时为什么没有这个智慧?这是因为心是在动,就像一潭清水,风吹得波浪起来了,所以外面的这些景物就影现不出来。倘若没有风,这一潭清水静止在那里,外面的景物就能影现得清清楚楚,这个影现的能力就是智慧。虑就是智慧,「虑而后能得」,得就是你得到圣贤人的受用,你就证得圣贤的境界了。

  所以这里讲到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个讲经弘法的事业,不要说三年,三十年、一辈子都不能改,遵守老规矩,做一个老实听话的好学生。譬如说讲经,老师传授给我们的方法叫复讲,复讲是不能添加自己的意思,重复的讲老师的意思,这叫复讲。老师的意思也不是他自己的意思,都是祖祖相传的,传下来的意思,这个意思是自性自然流露出来的意思。我们如果证得自性了,我们所讲的跟老师讲的,跟见性的人讲的是一样。那个时候当然你是怎么讲,就像夫子讲的,「从心所欲不踰矩」,你怎么讲都不会违背规矩,都是圣贤的意思。为什么?圣贤人证得自性,我们也证得自性,这个时候讲得完全一样。还没有证得自性之前,要守着旧规矩,老师讲过的意思我们才能讲,老师没讲过的,绝对不敢自己创新。所以复讲也是在修戒、修定、修慧。戒就是守规矩,规矩守久了,心就定了,定了之后就能开智慧。所以这个孝道引申到师生这个关系上来就是尊师重道,做老实听话的学生。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论语名句: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TV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