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_2017年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点总结

副标题:2017年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8-16 20:41: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农民阶级的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爆发原因:列强加紧侵略;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
  2、斗争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1856年,通过北伐和西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1864年,失败。
  3、重要文件:前期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
  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时代特征:利用西方宗教;反封建反侵略;主张学习西方;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
  1、爆发背景:反洋教斗争发展,民族矛盾激化。
  2、口号:扶清灭洋。
  3、结果: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4、作用:反映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二、地主官僚阶层的变化
  (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使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
  (2)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
  (3)性质:封建地主官僚发起的旨在挽救清王朝的一场自救运动
  (4)概况:在外交、经济、军事教育方面改革。
  (5)后果:最终失败,但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
  迫于内外压力,宣布君主立宪,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最后成立“皇族内阁”。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
  1、维新变法运动(1895年-1898年)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2、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背景和条件:
  社会根源:民族危机的加重与满清政府变革的局限
  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
  政治纲领: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思想舆论: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民主思想的传播
  起义锻炼:革命党人发动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
  (二)武昌起义的初步成果
  起义爆发并胜利:1911年10月10日
  成立革命政府: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旧官僚)
  重大影响:在一个多月内有10多个省区宣布独立
  (三)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与最终结局
  1、两*成果:
  ①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首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
  2、最终结局:
  ①清帝退位:1912年(1644年-1912年)
  ②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
  3、革命意义:
  ①*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五四运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4、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后期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5、意义: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1.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1)背景:中共以开展工运为中心任务,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
  (2)概况(1922~1923):起点--香港海员罢工;终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3)教训: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2.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条件:中共的推动:发表《主张》(1922);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1922年“二大”);孙中山的转变(同意联合工农);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1.)
  (3)意义: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的开始
  3.北伐战争
  (1)背景:革命形势的高涨(统一战线的建立)
  (2)概况:组织者:广州国民政府时间:1926.7.~1927.7.
  (3)结果:“四一二”(蒋)政变、“七一五”(汪)政变,*失败。
  (4)教训:中共没有坚持领导权,没有独立的武装。
  (三)国共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毛泽东):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向农村;
  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红军长征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
  经过:遵义会议(1935年):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转危为安。标志着中共由幼稚开始走向成熟;
  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结果:长征结束,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全民族抗日活动高涨。
  和平解决的原因:民族危机严重;中共的努力;国民党内部分化
  和平解决的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6、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
  (1)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标志:国民党发布《合作宣言》及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1937年9月)
  (3)国共联合抗战
  ①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三会战一大捷;共产党敌后战场:一大捷一根据地。
  ②相持阶段(1938年10月):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中共粉碎日寇“扫荡”;击退国民党反共高潮。
  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制造皖南事变。
  (4)抗战的胜利(1945年)
  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7、解放战争(1946-1949)
  背景:两种命运的较量(抗战胜利初期):
  (1)中共七大提出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
  (2)国民党六大提出*内战的方针;
  (3)重庆谈判
  原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需要时间;毛泽东为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争取和平建国;
  结果:签定《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主要经过:
  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
  重点进攻: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战略反攻:“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结果:解放战争胜利: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23日解放南京。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了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3.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树立了榜样。
  4.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2017年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点总结.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TrM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