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鸿门宴教案_高一年级语文鸿门宴教案

副标题:高一年级语文鸿门宴教案

时间:2024-07-15 08:57: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 导语】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沃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文档大全网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一年级语文鸿门宴教案》希望你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

  教学要点:把握人物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提问、探究,把握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1、“鸿门宴”是《史记》流传下来的一段史实,人们一提起它,想到的不是揖让进退、宾主言欢,而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那么,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鸿门宴”上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关于鸿门宴上的坐次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

  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2、提问: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试分析课文中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

  课文中,(1)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2)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3)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

  (4)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可以看出,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之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心理。

  3、鸿门宴上,范增周密布置欲杀刘邦,项羽意欲为王,众目睽睽之下刘邦是怎么逃离鸿门宴的?

  从项羽的思想性格看,项羽骄纵轻信,刚愎自用,这是刘邦逃离的重要原因。项伯求情,项羽“许诺”“善遇沛公”,不辨亲疏;刘邦请罪,项羽胸无城府,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轻易改弦更张。如此,刘邦得以从百万军中脱身,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项羽在“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言论*下,放弃攻击刘邦的初衷,而且任由亲者(项伯)公然作*,放置谋士(范增)喟然无为,致使告密者枉然受诛,铲除劲敌刘邦的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项羽走向败势并最后乌江自刎也就顺理成章了。*曾总结这一历史教训说:对敌人“不可沽名学霸王”。

  二归纳人物性格

  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

  张良:老练多谋。范增:老谋深算、性急易怒。

  樊哙:忠勇豪爽。

  问:“项王为人不忍”,你认为项羽的“不忍”在文中体现在哪几处?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

  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项羽的大“忍”之举:

  24岁起事,攻城略地,战功赫赫,27岁自封霸王,宰割天下,裂土封王;

  果断斩杀徘徊观望不肯及时救赵的

  上将军宋义;

  以勇冠三军,破釜沉舟之势击败秦军主力;

  发现秦降卒不服便下令“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

  “西屠咸阳,杀降王子婴,烧宫室,火三月不灭。”

  三、分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

  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

  2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

  刘邦的性格也就在与项羽的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

  ⑴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自矜攻伐;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应变。

  ⑵项羽对下属: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刘邦对下属:从善如流,知人善任。

  ⑶项羽对内*:养*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对内*:有*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⑷项羽性情:率直粗豪,胸无城府

  刘邦性情:机警圆滑,虚伪狡诈多谋善断,能屈能伸。

  四、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

  1.文中的迷信成分。(略)

  2.作者的英雄史观:文章对刘邦虽有贬抑,更多的却是颂扬,对项羽也颇多同情,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代帝王为之撰写“本纪”,其英雄史观显而易见。当然,我们不应要求作者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五、拓展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知人善任,故胜券在握;项羽刚愎自用,故惨败敌手。

  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司马迁的观点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

  赞叹,又有惋惜。

  后人对项羽的认识怎样?以下三首诗均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写起,但评价各异,试比较分析。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提示: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该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提示:从诗中可以看出,*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二】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

  二、古今异义

  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男女婚事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因果连词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

  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沛公);今:现在的人

  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

  1、军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9、举

  *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

  道芷阳间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施刑。)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讲义气、合于义/告诉、说。)

  若入前为寿(走上前、上前。)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秦地可尽王也(称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名词使动用法。另说意动)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情、老交情。)

  大行不顾细谨(细枝末节。)

  3、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4、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的态度)

  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日日夜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间,从小道,表方式)

  头发上指(上,向上)

  持剑盾步走(步行、徒步。)

  5、使动用法

  项伯*,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他为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步)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亡去不义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六、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七、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高一年级语文鸿门宴教案.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VZ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