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打草惊蛇读后感:成语故事:打草惊蛇典故

时间:2022-03-30 08:13:0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成语故事:打草惊蛇典故。欢迎阅读!



  【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的主人公是王鲁

  打草惊蛇: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王鲁的简介:

  南唐时期,涂县县令

  打草惊蛇的典故:

  南唐时候,当涂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

  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拾人牙慧】

  拾人牙慧: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殷浩的简介:

  殷浩(303年―356年),字渊源(因《晋书》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故改为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之子,东晋时期大臣、将领。

  拾人牙慧的典故:

  殷浩有个外甥,姓韩,名康伯,聪颖健谈,颇受殷浩喜爱。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一直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殷浩见康伯正在向别人发表言论,便仔细旁听,结果发现他所讲的,完全是套用抄袭自己的只言片语,没有融入个人的见解,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便对旁人说:“康伯连我的牙慧都没有捡到,就自以为了不起了,这真不应该啊!”

  拾人牙慧的启示:

  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而不假思索,不仅无法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不能融会贯通。

  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在参考别人的知识和观点的同时,真正做到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才能把问题看透彻,想透彻,把知识学透彻。

成语故事:打草惊蛇典故.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WF9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