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课的课题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位于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上承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即百家争鸣的萌芽时期,下启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即百家争鸣结束,儒家思想确立其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统治地位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本课教材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20道选择题,3道简答题。山东4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具体题目是1.(2012·山东文综卷·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解析】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适
应兼并战争的需要,特别重视农业,倡导重农抑商,以增强国力。因此法家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商人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二、结合教材分析,说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了解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
2、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情了解,因而本人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式教学、史料分析法
学法:表格法、角色体验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诸子百家智慧争相辉映,绘成一幅让人神往的优美画卷,此后两千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是什么原因铸就这种辉煌?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诸子百家的历史渊源
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百家”是指有一百家吗?“争鸣”在当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争论的主题是什么?社会环境允许争鸣吗?这种方式对我们有何启示?(自由的认识与争鸣才能创造出光辉、深邃的精神产品。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主题概念,有利于学生对该主题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生成学习方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
环节二:感悟先哲思想
步骤1、探究儒家思想的形成
阅读史料,总结孟子思想:
材料一:
苛政猛于虎
材料二: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仁政
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民贵君轻
材料四: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人性本善。
点拨:孔子的仁爱过于宽泛,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孟子运用“仁”的观念来调节阶级关系,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重要发展。 阅读史料,总结荀子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仁义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恶
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治(法家)
荀子曰:“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利用规律(道家)
点拨:荀子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还吸收道家和法家观点,从而克服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缺陷(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法律作用的倾向),成为早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从孔子、孟子到荀子思想发展的脉络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即多元发生、多元组合、互相交融、共同发展。百家争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吸收各派精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步骤2、从宇宙观、政治观、心性观、历史观四个方面比较儒、墨、道、法各家的观点。
设计意图: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步骤3.角色体验: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君主,你会采用哪种政治主张治国?说明理由。假如你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平民百姓,你会更倾向与哪种思想?阐明你的理由?
升华:古代的思想家总是希望通过他们的想象,来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西方,柏拉图专门有本著作,就叫《理想国》。在中国,有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孔子的“大同”思想。从这些里面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思想家伟大的志向和抱负,同时也能够感觉到他们伟大的救世的热忱,拯救世道,关心民生的这样一种热情。有伟大的志向,同时也有崇高的道德,尽管他们的很多思想,可能在今天看来很落伍,但是他们的道德,他们的智慧,对我们都是有永恒的启发的。
步骤4、案例分析
请问:如果你分别是信奉儒、墨、道、法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习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墨家:这是师生关系不和问题,主张兼爱,即爱学生如己。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那就由他去讲,讲到他不想讲为止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要连坐!一人讲话,周边同学都要一起受罚!
过渡:上面我们一同领略了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那么到底百家争鸣思想在中国历起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学生生成认识。
环节三、古为今用
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诸子百家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请大家各抒已见,谈一谈现实生活中哪些思想与先哲们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
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的逻辑学领域。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学而优则仕,官本位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无为而治”——“韬光养晦”
2.留意一下我们当代生活中还有哪些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等)。由此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民俗是群体传习文化的重要方式。以丧葬礼为例,古代中国社会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把处理死者看作是重大而庄严的事情,并视其为调整家族和
1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传统丧礼大致包括停尸、招魂、吊丧、殡仪、送礼几项程序; 按与死者血缘关系
的亲疏,对服丧功期也有严格规定。现今的丧葬仪式虽已简化,但从中仍然能够窥探到传统伦常观念的影响。又如除夕祭祖、中秋节合家团聚的节庆习俗,反映了亲亲的伦理观念在当代中国的传承。
3.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课堂小结:在历史长河中,诸子思想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做着加法和减法,这也是历代君王、大臣和学者为了“现实”进行选择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阳儒阴法、儒道互补、法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它承载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国和农业文明。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各种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充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很圆满的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但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基础知识的差异,在教学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1, 学生讨论时参与问题的完整度。
2, 对教材细小知识点的把握。
本节文言文较多,对教材所引文言材料的理解程度。
正在阅读:
高二上册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课稿03-22
在宽容中成长作文1000字10-28
中秋遐思作文400字08-30
帽子的故事作文400字08-24
中国最幽默的打油诗-中国最幽默的打油诗02-14
2019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试题每日一练(2.20)10-04
江西鹰潭2017下半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报名入口:中国银行业协会02-01
结局作文800字08-02
妈妈的爱作文400字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