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汇编 篇一
为了深入探索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20xx年以来,我国先后在福建、江西、贵州和海南四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上截、中蓄、下排”的海绵城市建设,“多规合一”与项目审批模式改革,农村生活垃圾积分兑换,环境资源巡回审判……各试验区基于各自生态优势,在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仅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板,而且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
目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xx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梳理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环境治理体系、生态补偿等14个方面共90项的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对于这些“试验田”结出的“生态果”,其他城市充分借鉴、积极创新,有助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城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需要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择好相关产业,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推动城市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另一方面,努力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大到购买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等节能环保产品,小到减少塑料购物袋、餐盒等一次性用品使用,以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倒逼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事实证明,只有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需要完善绿色发展机制。绿色发展既是理念也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加大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力度,才能捧好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比如,完善市场驱动机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完善科技支撑机制,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监管治理机制,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等等。只有构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为绿色发展打开更大空间,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城市也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每一座城市都应该绘好美丽中国新画卷的“工笔画”,书写更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新故事。
2.2024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汇编 篇二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资金压力。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压力是多方面的,其中资金压力占有较大比重。要让企业活力倍增,就必须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杠杆的作用,降低企业资金压力。针对此,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对外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这为企业增加流动资金,缓解资金压力,减轻办税负担打开了“新窗口”。例如,其中明确了在今年10月份预缴申报时,允许企业多享受一个季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以“减税”来加持企业发展,播撒政策的“及时雨”,必将进一步实现惠企助企,同时还能激发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畅通经济社会循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当前世界经济运行压力较大,由此带来的市场波动及生产成本上涨,给一些企业生产运行造成了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要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盯紧各类市场主体,解决好其在发展壮大过程当中遇到的产业链供应链等堵点、难点问题。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通过加强部门间、地区间的协调联动,统筹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成功保持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夯实了根基,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此,各地还要紧紧抓好产业链供应链这个着力点,切实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循环,稳住生产、守好优势,不断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
助企纾困与激活动力并举,持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从实践来看,市场主体是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的有力支撑。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继续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市场活力和企业发展动力不断得到巩固与加强。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针对企业当前遇到的各类困难,必须采取助企纾困与激活动力并举的方式,为企业“减负赋能”。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让市场主体更加活跃、公平竞争,不断催生新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企业要抓住战略机遇,加快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融合运用,激活自身新动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只要市场企业双向发力,“输血”“造血”双管齐下,就能打开发展新局面。
经济发展的根基在于市场主体。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挑战,只要坚持惠企助企、精准发力,就能使市场主体更加活跃,不仅“留得青山”,而且“青山常在”,从而开创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3.2024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汇编 篇三
在思想上树牢“保护”的意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灿若星河,它们记载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延续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保护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文化的根、民族的魂、历史的源。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树得不牢,随意拆除、违规建设等行为,对城乡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风貌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被誉为“远东第一火车站”的济南老火车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瑰宝,却因为容量不足被拆除,成了中国文物保护永远的遗憾。文化遗产不能成为“文化遗憾”。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强化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政治自觉,恰当处理好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不能让其在开发中遗憾的“死去”,而应让其在保护中优雅的“活着”。
在措施上守好“保护”的底线。城市乡村是历史文化的外在“容器”,历史文化是城市乡村的内在“灵魂”。北京的胡同、福建福州的骑楼等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外在“容器”与内在“灵魂”的完美融合,也都是因为保护有力,才得以“延年益寿”。与之相比,一些地方在城乡建设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却不尽如人意。比如:一些地方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侧重于物质、而忽视了文化,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一些地方热衷于搞仿古建筑,却没有保护好原生态的东西,很多“建筑实体”变成“文化空巢”;一些地方突破规划的红线,破坏古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城乡建设不能以牺牲文化为代价,对此我们要守好“保护”这条底线,任何房地产开发、商业开发、旅游开发等行为,都要服从历史文化保护,不能让其“牺牲”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土机下,也不能“淹没”在过度开发的商业潮水里。
在发展中做好“保护”的文章。在城乡建设中,需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使二者相得益彰,而不能顾此失彼。这就需要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让历史文化与城乡建设有机融合,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只要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就可以实现双赢。湖南的凤凰古城、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老弄堂、山西的平遥古城等,正是因为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融合发展,才使得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充分彰显、相辅相成,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我们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构建融入现代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景观、廊道,深耕文化内涵,挖掘潜在价值,让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相得益彰、美美与共。
正在阅读:
2024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汇编05-07
2021年上海中药学职称考试报名时间、条件及入口【2020年12月29日-2021年1月11日】06-19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工作计划2021,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工作计划11-17
2018年江苏中药学职称考试分数线预测06-24
综治主任工作述职报告范文【三篇】07-13
2012年河南驻马店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Word版)07-12
两汉时期的精选诗词鉴赏02-13
三年级日记300字学游泳02-10
小学六年级新学期开学祝福寄语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