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情况调研报告,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

时间:2023-06-06 07:3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
  近日,杭州市上城团区委一份《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新鲜出炉。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但仍觉得融入杭城有一定的困难。
  去年开始,上城团区委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就其生存现状等开展调研。据统计,目前在上城区工作、生活的18至30周岁新生代农民工约为2.76万人。
  主持调查的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龚逾慈介绍,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的“亦工亦农”,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步向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工商业者转变。
  希望工作更加体面
  “新生代民工,不愿意被称为打工仔。”浙江理工大学学生罗悦讲起自己尴尬被拒的经历,十分感慨。一次,她正在华日冰箱集体宿舍作问卷调查,遇见3位年轻人。他们一看罗悦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问卷表,十分不爽,其中一位年轻人说:“我们月收入也有五六千元,大小也是个车间主任,怎么还叫农民工?”当场拒绝接受调查。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期望值都较高。对于如何称呼他们,被调查对象一边倒地支持叫“新杭州人”。诸如“打工仔”、“打工妹”等叫法不受欢迎。
  调查显示,86.99%的被调查对象年龄处于21至30岁之间,20岁及以下的仅占13.01%。文化程度方面,均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达25%。
  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几乎涉及城市生活的每个方面。从事人数较多的行业为电子电器业、机械制造业、住宿餐饮业和商业零售业。
  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从事脑力与体力结合的工作。他们希望在工作中得到锻炼、获取经验。少数新生代农民工自己做生意,仅占被调查对象的2%。
  融入城市困难不少
  参与调查的大三学生时美娟印象深刻的是,农民工住宿条件相当艰苦。她在望江公寓发问卷,这里居住的不少农民工在四季青市场卖衣服。一间三四米高的房间被隔成两层,下面一层有两张高低铺,上面一层,放了两张床。屋里很凌乱,且气味较重。房租便宜,每人每月约100元。
  调查显示,月工资在1100元以下的约占被调查对象的9.58%,1500元至2000元月收入的达40.75%,一半左右月工资超过2000元。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杭打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改善生活,比例为52.73%。同时,他们也把来杭工作看作是增长见识、学好技术、改变命运的机会,近4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杭州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调查显示,9成以上的被调查对象,通过租赁房屋和单位房屋解决住房。只有2.3%的人在杭拥有属于自己的商品房。
  在华日集团工作的陈先生来自江西,他在九堡拥有一套9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陈先生中专毕业后来杭,如今已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妻子、孩子也从江西老家搬来。经过10余年的奋斗,陈先生一家渐渐融入了杭城的生活。
  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觉得,想真正融入都市生活还有很多困难,主要是没有归属感、机会不平等、得不到承认和自身条件不足等方面。
  鉴于杭州房价高、工作压力大以及家庭牵挂等因素,尽管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未来寄予很高的期望,但仍有近半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定居杭州的打算。
  篇二: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五个特点
  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自我,更注重权益保护,更注重发展前途……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既和过去的农民工一样面临共同的问题,同时具有自身的新特征和新诉求。
  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年2月20日发布的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面临的困难以及助其发展的对策,希望唤起全社会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目前全国约1亿人。报告显示他们有五个特点:
  ——受教育时间较长,专业技能较欠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67.2%,比传统农民工高18.2个百分点。拥有中专(中技、职高)、大专(或高职)、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重分别是过去农民工的1.6倍、2倍与2.3倍。尽管受教育年限普遍更长,但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
  ——过半未婚,生活经历简单。处于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59.9%尚未结婚,而传统农民工中已婚比例为93%;务工前他们的生活经历更简单,74.1%外出务工前“在学校读书”。
  ——多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七成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前往东部就业,高于农民工整体水平。42.3%的外出务工动机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出来见世面的比重为6%;而传统农民工中55.1%的人是为了“赚钱养家”。
  ——多聚集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调查显示,81.7%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第二产业,近两成在第三产业就业。从行业分布来看,73.9%的新生代农民工集聚在制造业。
  ——绝大多数从业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国企就业比重近期有所攀升。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聚集度,为58.2%。从发展趋势来看,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较2009年有所增强,分别上升了17.9和3.4个百分点。
  新生代农民工六大问题亟待破解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劳动权益保障等一些共同的问题,但其面临的问题又有特殊性。
  ——整体收入偏低。据调查,他们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同时也比传统农民工低167.27元。
  ——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4.5%,低于城镇职工4.1百分点。合同签订质量较差,执行情况差。68.2%的合同对于月工资数额没有具体约定。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后,16.8%未持有正式的合同文本,这为他们与用人单位一旦发生争议时认定劳动关系、维护合法权益埋下隐患。
  ——工作稳定性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后更换工作的平均次数为1.44次。且每年变换工作0.26次,是传统农民工的2.9倍。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主动与用人单位结束合同的行为。换工作中,88.2%主动提出结束合同。37.6%的主动辞职是因为工作“没什么发展前途”。同时,他们更换工作的意愿更强烈,19.2%的人表示近期有换工作的打算。职业发展空间小,无法满足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导致他们工作满意度较低。
  ——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率为67.7%、77.4%、55.9%、70.3%和30.7%,分别比城镇职工低23.7、14.6、29.1、9.1和30.8个百分点。总体看,他们的社会保险接续情况较差,对于所在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知情程度不高。
  ——职业安全隐患较多。调查显示,36.5%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高温、低温作业问题,41.3%的人工作环境中存在噪音污染,36%的人工作环境存在容易伤及肢体的机械故障隐患,存在粉尘污染问题的为34.7%,但是用人单位为其采取防护措施的比重低于传统农民工。其保护条件堪忧,职业病检查、安全培训落实较差。
  ——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和企业能够紧紧相融。96.1%的人表示他们关心企业发展,但认为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他们的达16.9%。认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关系不融洽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关心职工疾苦”,而传统农民工认为是“收入及福利待遇差距过大”。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企业管理者的关怀和关注。此外,职业培训不理想、加入工会比例较低等因素,也成为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不利因素。
  四项措施助新生代农民工发展
  春晚舞台上,一首来自农民工的《春天里》引发社会热议。专家认为,要学会倾听且真正弄懂农民工的呼声,解决问题才会有的放矢。薪酬问题是农民工关注的主要问题。对此,中国工运研究所所长吕国泉建议:
  首先,要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增长、共决机制,加强对其工资的劳动监察力度。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预防和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要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集中的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区域谈底线、行业谈标准、企业谈增长”的薪酬工作格局。在行业集中度较高、小企业密集的地区,积极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努力提高协商覆盖范围,使之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
  其次,要推动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落实,扩大农民工参保面。重点加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农民工的参保工作,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实现社保关系顺利转移和接续。多渠道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保障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后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权益。
  再次,可鼓励各地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结合“十二五”规划,力争全国每年至少解决400万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
  最后,要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加大维权力度,增强工会组织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XT4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