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宝宝长的高,怎样才能让宝宝变的更独立

副标题:怎样才能让宝宝变的更独立

时间:2024-03-04 01:23: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亲子教育# 导语】 家长了解随着宝宝的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性格在相对来说也是越来越对立了。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如何才能让孩子的性格更独立呢,家长可以参考一下下面的内容对于家长是很不错的选择。

  

什么是独立性?

  

独立性也称不依赖性,通常是指自我决策、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实施解决问题的行为时所反映出来的个性品质。独立性既是一个人的行为特点,更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表现在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态度上。

  

宝宝独立性培养三阶段

  

第一阶段

  

   即宝宝6个月以后——具备移动能力之前。在这期间,应满足宝宝心理及情绪上的需要,爸爸妈妈随时在他身边,让他感到自己是被爱护的,这种早期依附关系的适应,是后期独立的前提。

  

第二阶段

  

   宝宝已具备移动能力,喜欢到处走,看到什么摸什么,非常好奇地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他一方面希望不受约束,一方面又有些害怕。作为爸爸妈妈就应给他适当的鼓励和充分的安全感,即让宝宝知道爸爸妈妈随时在他左右。对于尚未具备独立能力的宝宝来说,充分的安全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

  

第三阶段

  

   3岁以后,随着宝宝身心发展的成熟,慢慢地不需要爸爸妈妈在他身边。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3~6岁这一阶段是宝宝自主性、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爸爸妈妈必须耐着性子,容忍宝宝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要给宝宝尝试的机会,爸爸妈妈不要事事都一手包办,过度的保护会使他缺乏韧性及生活应变能力。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容许宝宝有探索的空间,多让宝宝学习如何面对挫折、痛苦,而能保持自信。

  

培养宝宝独立性的策略

  

1、不能过分保护和包办替代

  

对宝宝过分保护,往往会妨碍宝宝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变得胆怯、易哭闹、依赖性强、神经质、不敢尝试和探索等,而且不易与人接近,阻碍了宝宝的社会性发展。宝宝的独立性,不仅依赖于身心发展的成熟,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因此,爸爸妈妈应该拥有一颗耐心,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剥夺了宝宝学习的机会。有些爸爸妈妈常常因为宝宝的动作慢了点,索性帮宝宝做了;当宝宝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爸爸妈妈却抢着帮他说了等,类似这种包办替代的现象在很多爸爸妈妈身上存在着。结果只会阻碍宝宝的思考能力、活动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宝宝变得更加沉默和依赖,独立性的发展自然也受挫了。

  

2、让宝宝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凡是宝宝力所能及的事,就要尽量要他们自己去做。这主要体现在生活自理上,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独屋独床睡等。

  

培养宝宝独立性要从宝宝的日常生活开始。爸爸妈妈应该把宝宝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放开手脚,凡是宝宝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应该鼓励他独立去做。4~5岁的宝宝已经具备了独立处理一些小事情的能力,爸爸妈妈没有必要再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宝宝才能从日积月累的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有能力自己作出判断,才不会唯唯诺诺、缺乏主见。

  

3、分配给宝宝简单的家务劳动

  

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承担一些责任,让他们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喂鱼、浇花、分发碗筷等,千万不要一时心软、或嫌麻烦而代替宝宝去做。1岁以上的宝宝,就可以让他参与家中易于完成的小任务,可以让宝宝帮忙拿报纸、拿扫帚、摆放筷子、浇花等。当他完成了你交给他的任务时,真诚地对他说声“谢谢”,并给予适时的鼓励。根据宝宝的年龄不同,交给宝宝的任务也应有所不同,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还可以增强其责任感。

  

4、培养宝宝遇事先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自己作主的能力是独立性发展的较高层次,它常常表现为“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有自己的主张,有创新意识”。针对宝宝好奇好问的特点,我们习惯上强调成人要耐心倾听、认真回答。然而,这里必须注意一点:有许多问题是可以启发宝宝自己动脑去寻求答案的,动辄就告诉宝宝答案会养成宝宝“只问不究”的习惯。决策能力是独立性的重要内容,需要从小培养。成人应尽可能让宝宝自己拿主意、作决定或让宝宝参与决策,而成人起好“调整”及“把关”的作用。

  

也许有的爸爸妈妈会说:“宝宝的选择不一定正确,因为他们毕竟还小!”其实有些宝宝完全有权利、有能力做出选择。当然尊重宝宝的选择同时还应该培养宝宝的“辨别”能力。当然“辨别”的能力也只有在“选择”的实践中培养,所以是给宝宝提供“自作主张”的机会。

怎样才能让宝宝变的更独立.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YU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