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课件ppt:初一语文上册课件(精选5篇)

副标题:初一语文上册课件(精选5篇)

时间:2022-04-18 02:05: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件# 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由©文档大全网为大家带来初一语文上册课件,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1.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一、目标展示: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感知王几何的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马及时,四川都江堰人,笔名小非。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和《小精灵拼音童话故事》丛书(4册),诗集《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歌词《茶山谣》等。

  2、字音、字形:

  须臾徒手屏息绰号嘈杂

  轮番喉咙铭记高涨弥勒佛

  三、自主学习: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2、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3、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合作探究

  1、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第三自然段)

  (2)“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第十自然段)

  (3)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第八自然段)

  (4)“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第十五自然段)

  3、王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交流分享、话说老师

  同学们,你们已经离开了生活六年之久的小学,离开了那里的老师,想必一定有那么一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就来说说他(她)的外貌特征,或者他(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或者最常做的一个动作。

  提示:一定要抓住老师的特点,说出老师的与众不同。

  六、作业

  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师。

  

2.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阅读课文,能理解本文所选的细小平凡的事中所蕴含的质朴纯洁的人间真情。

  2、技能目标:

  激发兴趣,在合作中得到肯定,在探究中有所创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图象的熏陶,体会至爱深情,激发学生珍视亲情,尊重生命。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2、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感受了人间的挚爱亲情,兄弟、母子、父子间的血缘亲情让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一个名叫落落的孩子的微笑,去感受另一种诠释的“亲情”。(出示课题《落落的微笑》)

  (二)、读一读,体会任婆婆无私的爱

  1、要求:大声地读课文,找出老婆婆带大落落所遇到的困难和波折,并说说都是怎么解决的?读的时候可以用圈点勾画、写眉批的方法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整理好你所需要的信息。(投影显示读书要求)

  2、交流:经济困难,缺钱租地,摸黑干活

  身体消瘦,孩子被送人哭着追回

  背上生疮,无法下炕落落照顾婆婆

  夏天干活口渴落落送水

  落落要上学拿出多年积蓄交赞助费

  落落在学校挨欺负下决心要给孩子治病,“微笑列车”免费治疗

  3、在任婆婆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慈爱、善良等)

  4、在落落的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懂事、知恩图报等)

  5、小结:任婆婆克服了重重困难,毫无怨言地带大了落落,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超越了母爱的伟大心灵,而落落的微笑正是人间真情浇灌的灿烂花朵。

  (三)、品一品,品味文中感人的语言

  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并简单说一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例:“他哪怕是片落叶,落到我的窝窝里,也不能让别人拿走。”

  (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素,却能感动读者。)

  “在鄂西北那个小山洼洼里,太阳东升西落,一老一少两人朝夕相守,相依为命。”

  (不能再普通的语言了,读来却使人无比感佩,只因为是真情的流露。)

  小结:这篇文章没有夺人眼球的鲜艳色彩,没有时尚摩登的人物造型,但似乎总能抓住我们的目光,因为作者选取生活细节加以表现,打动我们的恰恰是朴实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亲情。而这些又离不开朴实自然,真情流露的语言。

  (四)、展示平台

  1、先天生理有缺陷的落落体验到的人间真情,不仅是任婆婆无私地付出,而且是“微笑列车”的工作人员给予的。(出示“微笑列车”创始人王嘉廉先生的图片和在20xx年3月2日在北京“第xx届‘微笑列车’国际唇腭裂治疗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所说一段话:“在世界许多国家,唇腭裂儿童患者面对的将是终身的孤独和羞辱,他们几乎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上学和就业,更不用说为社会做出贡献。救助这些孩子的关键是技术。‘微笑列车’正通过先进的技术,更有效而经济地为医务人员提供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为当地‘无助而又无望’的唇腭裂患儿提供帮助。世界上还很少有哪种‘投资’项目能获得如此惊人的‘回报’。仅仅一次手术,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不仅获得一张全新的笑脸,而且开启了新的人生。”)王嘉廉做着他力所能及的事,为中国的唇腭裂儿童带来了无比灿烂的微笑。你能为大家展示一下你了解的爱心故事吗?

  2、学生交流展示

  (五)、课堂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给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一些建议吗?

  (六)、总结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生存的权利,他们渴望被人尊重。我相信落落的经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大家捧出一份爱心,尊重与善待每一个生命吧。

  

3.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3、掌握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3、采用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去关心中国农民的生活壮态。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爱心、爱护儿子的慈父的身影,今天我们大家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即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二、自渎感知,整体把握

  李森祥简介:浙江衢县人。1975年18岁时参军入伍,1987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发表以《小学教师》、《台阶》为代表的一批短篇小说作品。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三、积累字词

  凹凼、尴尬、烦躁、涎水、门槛、撬开、大庭广众、微不足道

  四、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准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学生活动: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内容,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

  2、思考下列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3、讨论,明确

  (1)“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3)父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却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即体现父亲的什么特点)。

  分组讨论,明确: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要强、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2)总结父亲的形象特点

  父亲是中国农民父亲的典型形象,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敬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2、理解作者情感

  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3、掌握写作特点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写得详细?

  点拨:详略是由文章的中心而定的。本文以“台阶”为线索来塑造父亲的形象,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教后反思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亲,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就是支撑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同时,这篇小说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但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像文中这位父亲生活的艰难,根源在于农村经济落后。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4.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活动目标

  ①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②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③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

  ④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生动,融人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访谈、写作和评价

  活动设想

  学生写作的困难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因此作文时有些同学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使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实感。本次活动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交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说真话、诉真情。另据课程标准的写作评价建议,打算让学生对作文进行自评、互评,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推选代表讲评自选范文。教师仅在各阶段进行指导和最终进行评价。

  课前准备

  一、思考回顾

  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风筝》、《散步》、《诗两首》和《〈世说新语〉两则》等,理解亲情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亲情不只在作者笔下,更萦绕在每一位同学身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家庭实际状况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妈妈的唠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再作具体的访谈指导。

  二、访谈指导

  ①选择“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学,应在作文前与父母聊一聊相应的话题。可以和父母一起翻翻旧相册,听他们讲讲照片后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兴趣的物品,问问父母它的来历。

  ②选择“妈妈的唠叨”的同学,应静下心来听听妈妈唠叨的内容,和爸爸谈一谈关于“妈妈的唠叨”的话题。

  三、谈话指导

  ①无论选择哪一项活动,在与父母交谈时都应该注意拟好谈话提纲。内容包括:向父母介绍本次语文活动的内容和访谈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哪些方面的帮助;了解家庭故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询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

  ②尊重长辈,文明礼貌,避免争吵。

  ③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

  ④做好访谈记录。

  四、作文要求

  ①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文面工整。

  ②叙事具体,能体现亲情可贵,有真情实感。

  ③字数:600左右。

  五、评改指导和要求

  (让学生对作文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写作技巧有切身的体会,并自己发现作文的优点和问题,往往更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次作文评价将在老师的指导下交给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制定评分细则和对学生白评、互评的具体要求。)

  1、根据作文要求确定评分细则(满分100分):

  a.文从字顺,满分20分。(错别字2个扣1分,病句1句扣1分。)

  b.叙事具体,能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满分30分。

  c.能体现出“我爱我家(人)”的主题,有真情实感,满分30分。

  d.内容充实10分,文面工整5分,字数达标5分。

  2、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①自评:

  a.朗读作文,发现和修改错别字、病句。

  b.细心阅读,根据评分细则对自己的作文逐项评价。

  C.写50字总评。

  ②互评:

  a.四人一小组共同评改,每组四篇,要有旁批,有50字总评,有四人签名。

  b.各大组挑选出范文两篇,并推选两人下次课讲评。

  (范文选择不一定要的,可以选择大众化的,更有针对性;或者选择质量较差的,善意的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3、学生讲评

  (把作文讲评交给学生去做,一方面可以强化这种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学生讲评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指导,指导是否到位。)

  初次试讲,学生往往可能只是泛泛而谈,如“我觉得这篇作文文从字顺,内容具体,但有少量错别字”等,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作文中的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如“我觉得这编作文文从字顺,如‘……’一句就写得很美。”

  课堂上,各大组主讲人总评之后,教师应组织和动员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补充讲评。

  4、教师评价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班不同的情况,着重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和作文评改、讲评过程进行评价,肯定作文前的有效准备,表扬认真评改的同学(尤其要表扬他们对自己、对同学负责的处事态度)。

  

5.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课件# 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 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⑴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⑵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⑶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精选5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Ydx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