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入选中考试题会是怎样一种感受?作者坦言,面对题目自己却答不了满分!
记者采访具有多年中高考出题经验的专家发现,中高考语文出题形式并非参考作者的经验,而是大众普遍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作品被引入中考
作者直言答不了满分
近日,资深媒体人毕诗成的朋友圈火了。毕诗成留言:“偶然发现,去年写过的《宽容仍是这个时代最匮乏的必需品》一文,被做成了中考题的阅读理解。18分的题目啊,可我看的真心有点傻,问中心思想是什么,难道不是标题吗?问二三段能否换位置,问划线那句话用了什么论证方式……我也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语文教育真要这么评估学生吗?”
记者查阅发现毕诗成的作品《宽容仍是这个时代最匮乏的必需品》入选的是2016年营口市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记者与毕诗成取得联系。他说,平时浏览网络信息时偶然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引入中考题目。“当文字被拆开后作为试题,我也不会,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语文教学引述作者作品也很正常,鲁迅写了很多文章,被引入教材,估计鲁迅本人也不会作答。”
毕诗成说,他曾经写的一个有关网红内容的文字入选重庆市某中学中考测试卷。其中,文字里有“似乎”这个词,在考题中就出现了“似乎”这个词在文章中的意思是怎样的。实际上从写作的角度上,真的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想那么多,仅仅作为感叹词。但在试卷中,却要求学生们分析“似乎”这个词在文章中的用意,这个问题有些让他哭笑不得。
“朋友圈里面有一名作家,作品被中高考引用得较多,其本人也发表过类似的感慨,自己做相关题型时也不会。我感慨的原因在于一道考题分值在18分,本身是一个很具有重量分值的考题,让我自己回答,我能得12分就不错了。”毕诗成坦言,对于语文的担心,是文章“道”的部分,不要被过细的“术”的解读,抹杀掉了,让学生简单地看成“有套路的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