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 导语】由于家长不注意日常的细节问题,对孩子的爱,但是孩子受到的信息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信息。因此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就是许多父母常有的“非爱行为”,在教育领域引起越来越大的关注。
父母应注意三类“非爱行为”
在心理学上,“非爱行为”是指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非爱掠夺。多年来一直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的专家余允珠,结合自己在工作中收集到的案例,分析了目前家长和老师针对孩子的几类“非爱行为”。
一是带附加条件的爱。
很多孩子从幼儿起就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乖才爱你”之类的话。这种情况随着孩子长大演变为对孩子学习成绩、艺术特长等的要求——这时候常有“你看XX学习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样妈妈就高兴了”的话。
很多时候,也许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过高、过多的要求就是一种“非爱行为”。
二是没有原则的爱。
最常见的是家长无限制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如今年媒体曾报道,一位母亲为庆祝女儿小学毕业,买了个价值约2万元的LV手提包送孩子。
三是强制或限制的爱。
余允珠手机上有这样一条短信:“妈妈从小替代我的太多。我不能再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了,不然我什么也面对不了。我现在感觉我和其他同学有差别,跟他们喜欢的不一样,我就像异类!”一个女生则发短信“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怎么过下去”,因为父母强制她把打篮球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可那是她的爱好。余允珠说,家长往往打着爱的旗号,要么替代包办孩子的生活,要么强求孩子达到自己的标准。
“非爱行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从0岁至6岁的“宠物期”,到12岁至18岁的“压迫期”,很多孩子就这样在非爱行为中成长起来,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格伤害。
“非爱行为”会导致仇亲、仇师。余允珠曾针对中小学生做过调查,结果表明有95%的孩子都对父母家庭有意见和不满;对老师有意见的则达到了100%。10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绝大部分孩子不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非爱行为”使父母与孩子无法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爱,
“非爱行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记者看到这样一条发给余允珠的短信:“也许我真的是垃圾,真的是他们口中的烂泥扶不上墙”。余允珠说,现在心理亚健康的孩子很多,他们幼小的心灵无法承载父母的过多要求和期望,导致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最终失去自我。他们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里,表现出不合群、遇到挫折就产生极端情绪等问题,而心理和身体的亚健康最后会导致品德的亚健康。
“非爱行为”弱化孩子能力。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爱渐渐变质为操纵孩子的生活,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习惯了凡事听人安排后,能力越来越差。
尊重孩子给予不掺杂念的爱
怎么改变自己的“非爱行为”?如何避免因爱给孩子带来伤害?余允珠认为,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纯净无暇的爱是的教育。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首先是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行为,父母要给孩子相当的空间,让他发展个性。
其次是引导和适当的帮助。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对孩子“不乖”的行为应“放而不弃、管而不压、训而不辱、帮而不替。
三是正视亲情中的矛盾。对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应当理性处理,不应一味采取打骂方式,这样反而会激化矛盾。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寻求专家帮助。
四是不求回报。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心态,不能有“现在我养了你,你以后就养我”“以后要让我过好日子”“要好好学习我才有面子”等心理。这样要回报有条件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以下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伤害.doc正在阅读:
以下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伤害04-19
学习科技,迎接挑战——多媒体教室标语07-31
高一语文必修一师说原文08-11
黑龙江2017高考英语答案12-08
2016年山西省大学全国排名04-01
河南漯河2017成人高考报名方法01-28
5岁儿童优秀的故事大全08-21
清明节作文500字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