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爱岗敬业,是爱岗和敬业的合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础,而敬业是爱岗的升华。具体来说,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所以,“工匠精神”根本的内涵,就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顾名思义,精益求精,是指一件产品或一种工作,本来做得很好了,很不错了,但还不满足,还要做得更好,达到极致。“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好。
展现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中国女排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对女排精神的坚守与团结,让这支队伍穿越过波峰浪谷,在赛场的对抗中如剑出鞘。正如郎平赛后所言:“我们已无路可退,就是把技术水平,精神面貌打出来,不要后悔,什么结果都能接受。”团结协作精神已经告诉人们,中国女排宝贵的“动力之核”仍在,这是一支队伍生生不息、继往开来宝贵的财富。
追求突破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一样,“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甚至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而只有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形成共识,才能树匠心、育匠人,为推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知识经济,助力实现个人价值。以前明星、网红凭借自己的名气,虽然不是“字字珠玑”却可以“一字千金”。看脸容易审美疲劳,毕竟不可持久,网红们昔日无限的风光,如过眼云烟。而今,消费升级的升级,消费者的信息消费逐渐回归理性,重视内容成为新的潮流,知识经济已经由网红经济变成了内容导向经济,这无形中激励所谓的知识“素人”,更加积极踊跃的贡献自己通过职场、人生、学识积累而凝练成的产品,以“意公子”为代表的草根素人迅速走红即是做好的例子。知识经济时代,充分彰显个人价值,还需要下好版权保护这步棋,为真正有才能的人构筑知识产权护城河。
知识经济,彰显社会价值。知识经济时代,消费者用脚投票促使信息生产者进行信息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让虚假信息无处遁形;知识经济开拓人们的视野,引发人们思考,提升人们阅读品味,倒逼信息内容革命;知识经济变现更加容易,然而清晰的版权界定是前提,这将促进中国版权保护制度的日臻完善……事实上,在海量信息时代,终身学习不再是一句空话——知识经济的来临,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领全民终身学习蔚然成风。知识经济这门生意,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更能够带来令人惊喜的社会效应。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经济是门好生意,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风口;知识经济也不只是门生意,生意之外,可以透过知识经济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学习型社会,打造终身学习。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之势,促进经济转型、社会进步。
知识能为经济增长增添动力。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由来无不是因为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反复雕琢而成,并在当下一举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付费音频、付费课程等一系列多媒体平台正搭乘着互联网的春风,创造一起知识付费平台的浪潮,其上面的知识供给者甚至达到,带动着经济的增长,让知识变现更方便、更快捷。由此可见,知识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促进经济增长。
知识能为社会进步保驾护航。从茹毛饮血的混沌时期,到钻木取火的工具时代;从母系氏族的轻工时期到统一六国的青铜时代,每一次历史的推进无不是因为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更能够让人类更文明,让时代更发展,更能让社会更进步,如果没有知识,社会将没有秩序,矛盾将更突出,因此,我们要牢牢握紧知识之拳,让知识创造社会价值,为社会进步保驾护航。
知识能为文化发展添砖加瓦。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核心,是国家昌盛的基石。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不需要再为温饱问题而焦虑,与此同时,国民对于文化事业的需求更加旺盛。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知识的方向盘,让知识创造经济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创造文化价值,综合发展,才能让国家更富强、让社会更和谐、让民族更兴旺,才能真正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
近些年,环保事业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垃圾分类就是推动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据了解,全国46个重点城市均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多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初见成效。
但这远远不够,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行,会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解决好垃圾分类问题刻不容缓。政府不仅要担负起自身责任,更为重要的是促进民众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不乱扔垃圾的良好生活习惯。因此,应该来一场垃圾分类的全民教育,培养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
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首先应该让民众学会辨别垃圾。正如上文所述,在为基础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垃圾分类上,不能分清的人依然不在少数;更别说更加细致的分类。应按照国家制定的垃圾分类标准,向民众宣传普及各类垃圾知识,让民众在家中就可以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终方便回收。
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应该让民众认识并享受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垃圾分类对于环保有着重要意义,而普通民众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要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对于环保的好处。广东东莞某社区将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开回收,厨余垃圾经过处理之后成为有机肥,社区就每个月向居民派发一次有机肥,供大家在栽花种草时使用;有更多需要的居民可以直接向社区提出,随时领取。由于在处理垃圾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个社区的居民更有动力参与垃圾分类。
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应该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实践中。这个参与,不仅仅是让民众成为垃圾分类的执行者,也要吸引民众成为垃圾分类的传播者。比如可以邀请民众参观垃圾回收厂,邀请民众对垃圾分类建言献策……让民众培养主人翁意识,真正把垃圾分类当成自己的事,这样垃圾分类才能长期坚持下去。
进行一场垃圾分类的全民教育,目的是在全社会取得支持垃圾分类的共识。有了共识才有共同行动的基础,才有推动行动的合力。有了人们的共同行动,才能把垃圾无序投放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降到低。
崇尚公德,提升城市文明,需要强化法律制度的约束性。法律法规是对弱自律性行为的一种约束,同时又是对善行者的激励。这方面,美丽的花园城市一新加坡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典范:通过一段时间制度化的约束,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就会逐渐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就会变为自觉的习惯。因此,要形成、发展和巩固良好的道德风尚,必须以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把公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德的发展。
崇尚公德,提升城市文明,需要发挥媒体作用,调动舆论力量。新闻舆论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教育和监督功能,利用传媒信度和效率高的优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使公德规范深人人心,变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交车上的城市频道,以及网络等现代手段,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舆论的力量净化社会空气、升华人心、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简单、起码、普通的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充分利用法制法规的强制性及权威性,运用舆论力量,同时强化社会成员的观念教育,才能使我国的公德建设更上一层楼,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实现创建社会和谐景象的目的。
正在阅读: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优秀范文合集10-14
2019年中考作文素材:十三位古今历史人物精彩评论10-27
儿童睡前童话故事文字版大全,短篇睡前童话故事文字版大全10-19
加拿大留学申请材料准备06-28
入党转正申请书1000字左右10篇11-14
日本移民需要知道的养老体系介绍03-30
《珍珠鸟》读后感300字_《珍珠鸟》读后感500字04-19
妈妈有你真好作文500字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