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考试质量分析|2016高三历史月考试卷

副标题:2016高三历史月考试卷

时间:2023-03-18 13:52: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选择题
1.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4.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 )
a.公民大会是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5.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6. 某位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权利法案》颁布时 b.罗斯福新政实施中
c.十月革命成功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
7.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a.人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
8.“福”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原意为“人人有田种,人人有衣穿。”有田就有保障,有保障就是福。下列政策或措施中,充分满足了农民土地要求的是(   )
a.井田制度 b.《天朝田亩制度》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中共井冈山时期的土地政策
9.某西方学者评论说:“他们虽然有社会变革的方案,但并不期望和打算通过无产者的起义来实现社会变革。……实际上,他们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践。”该学者评论的是(  )

a.科学社会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启蒙运动 d.空想社会主义

10.1999年,某教授发现入住的小区内有多个单元的防盗门竟是“三无”产品。于是向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举报,要求他们履行打假职能,但未见成效。于是,教授把有关管理部门告上法庭。其法律依据是(  )

a.《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刑事诉讼法》 d.《行政诉讼法》

1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史蒂芬孙德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 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影响深远 d 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12.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宋代时期,地主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13.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4.据新华社2009年2月4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众议院得到通过增加了一条为“只买美国制造”作准备的、具有贸易保护性质的“美国条款”,立即引起了美国15家行业协会的联合反对和各国的指责。这表明( )
a.美国企业均崇尚贸易自由主义 b.世界各国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
c.美国企业均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经济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成全球利益均沾的经济格局
15.拉德哈克瑞什南在《全球化、欲望和代表的政治》一文中指出:“全球化,不折不扣地是一个名称,指示着这么一种意识形态机制:它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一些民族国家(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发达民族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 ②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新途径
③全球化巩固了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④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政治多极化的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17.《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8.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9.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20.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21.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该表格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可用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⑨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④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a.①② b.②⑨ c ①③ d.②④
23.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24.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25.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非选择题:
26(18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新中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都摆放高6. 18米、宽5.24米的孙中山画像。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武昌起义”与“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渡江战役”等依次排列。这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材料二 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历经列强蹂躏的中华民族,已经在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嚣张野心中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了!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勿忘国耻共襄复兴》
材料三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以来,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基础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 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6分)
(2)材料二中“这一事件”指的是什么?有何严重后果?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如何“彻底觉醒 和顽强奋起”的?(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中国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原因。(6)
27(16分)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4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9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28(16分)下面是1949年后关于我国大陆人口流动方面的三则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解放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方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棉纺厂,很多农民、女工就进了城做了工人。还有很多人支援东北重工业,所以也有大批的流动。……北京成为首都以后,文化名人、服务业都到北京去了。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从1949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什么?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二 从1958年开始中国人口逐步就基本没有自由迁移了。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四川、贵州、云南,现在汶川地震我们知道好多大的厂都是那个时候陆续迁过去的,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各地有小三线,小三线在皖南。文化*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简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2)从1958年开始到*期间,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迁移有什么影响?(6分)
材料三 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的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出国。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3)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果以三十年为分界线,前三十年人口迁移和后三十年的人口迁移的不同是什么?由此预测我国人口迁移方式的趋势是(6分)


高三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25x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主观题(50分)
26(1)(6分)









(2)(6分)







(3)(6分)






27 (1)(3分)



(2)(4分)







(3)(9分)















28(1)(4分)





(2)(6分)







(3)(6分)











高三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aabbc 6—10 dcddd 11—15 acdda 16—20 cdbcd 21—25 bddbb
二 、主观题
26(1)1)①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②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③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更加激化,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高潮;④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与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 ⑤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后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任答4点,6分)
(2)九一八事变。后果:日本侵占整个东北,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2分)
史实: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经过八年艰苦抗战,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4分)
(3)原因:改革开放;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7(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3)
(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4分)
(3)略(9分)
28(1)主要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周边到中心首都。(2分)
原因: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工业化开始起步也可)。(2分)
(2)特点: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2分)
影响: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4分)
(3)特点: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中国迁移到国外。(2分)
不同:前三十年由政府主导,后三十年由市场主导。(2分)
趋势:趋向于人口的自由迁移。(2分)

2016高三历史月考试卷.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bF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