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训练# 导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注释】选自《中庸》第一章。
【译文】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赏析】这段话放在全书首章,可见为全书的总纲,说明性、道、教的含义与关系。
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使道能不断的实现,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断的修养便叫做教化。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万物就得到化育。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注释】选自《中庸》第六章。
好问:不耻下问。迩言:浅近之言。隐:隐瞒,扬:宣扬。两端:即事情之理的正反两方面。用其中:在此之中,是指恰当的做法。
【译文】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赏析】此处以舜之行事来说明中庸之道。
喜欢请教并能体察浅近之言,可见舜的大智、却不以为智,他懂得,其道无所不在,浅近之言仍不乏道的存在。儒家的道是指人生的正确途径,也即择善而行。
惩恶扬善,足见舜的性情笃诚,在与人为善的心情底下,只见人的优点,而不觉人的不善。
在分析掌握事理的正反两方面时,自然分辨过与不及,知道恰当的做法,然后施行于人民。
这便是舜的大智。以此鼓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择善而行,走人生正途,明辨善恶,以诚坚持下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章。审:详细。笃:踏实、忠实。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赏析】在道德实践中,知与行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善,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就能达到目的。
为了能行,必须先知,儒家主张的博学,首先是学道、学礼,学文。
学道便是追求真理,学礼即“六艺”,学文即古代文献,也是博学求知的快捷途径,掌握前人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经验总结。
有不懂的问题就要请教别人,并把学来的东西,经过认真的思考,深刻领会,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只有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考察,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
人学习之后,就明白做人的道理,再把所学的知识去付诸行动,即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努力,永无止境,在道德实践的征途上日益前进。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一章。诚:诚心,诚恳。明:明白。教:教育,教化。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赏析】论述诚与明的关系。人能够明白事理,就可以确定自己内心所向的目标,以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由于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心中向善的本性,即真诚。
如此看来,真诚与明白事理,互为促进,相辅相成。“自诚明”是说由真诚而明理。
“自明诚”是说由明理而真诚。不论是出于天性或是教育的结果,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原则都应是为仁行善,自觉自愿,不为外在力量所促使,做到这样,人就能达到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二章。赞:助。参:与天地并立而为三。
【译文】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
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赏析】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只有至诚者能尽其本性,实现其本性,一切人都能实现其本性,为仁善行表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则万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实现了。
人如果能发扬向善之心,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珍惜万物,就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之功。
人类为万物之灵,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让大自然中的万物得到适当的生存机会。
人可以与天地并地而为三。儒家这种致极,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为之而不懈努力。
正在阅读:
《中庸》里面的5句话,精辟!07-18
十一月情人节暖心表白语02-04
在哪里可以设置手机的屏幕显示时间06-10
2021年福建泉州中考录取查询系统入口网站:泉州市教育局08-08
2016年海南住院医师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08-27
中国卫生人才网2016福建护士成绩单打印入口已开通03-16
面对父亲,我流泪了作文800字11-06
2017年高考语文常考实词:书10-11
小鸭子作文600字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