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哥大毕业生求职故事

时间:2023-10-23 09:00: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是来自哥大统计学系的Michael。在15年9月毕业后的第三个月,我顺利拿到了Morgan Stanley的Offer。直到几个月后的今天再回想那一刻,心情依旧是如此沸腾。甚至后来又收到高盛的Offer时的那种激动都远远比不上这个。在我每天清早跟世界最顶尖的商界精英们踏进摩根斯坦利总部的大门的时刻,我总在想,如果我当时没有在微信意外遇见Shoo-in,我的人生轨迹又会有何不同呢?
  求职初期,遭遇挫折
  我来自一座国内的二线城市,我是在亲戚朋友的瞩目与惊异的羡慕中出国的。当时我考上哥大的研究生,在所有人的眼中都已经是奇迹般不可能的事。在刚来纽约进入哥大时,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融入美国文化,在美国扎根,在这个全世界的心脏的地方闯出一翻天下。尽管初来乍到却雄心勃勃的我,却在进入哥大时被课堂上的景象惊呆了。一百二十人的课,却至少有一百个是中国人。教授在学期刚开始就跟我们敲醒警钟,说已定要及早建立自己的Network,通过人脉为求职打下基础。即使我很渴望去尽可能地跟歪果仁(好吧,应该是本地人)接触,去努力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繁重的学业却让我难以将课业与social平衡。好吧,我承认这些也许是借口,可一直为人谨慎谦恭的我,开始发现迈出Comfort Zone是多么艰难。有时我面对如此大的文化差异真的很累心。美好的想象与复杂的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让我感觉一种前所未有的沮丧。
  疯狂海投,却石沉大海
  我清楚地知道这里是美国,不是中国。如果你永远默默的不去改变,永远没有人会知道那个曾经在中国可以那么优秀的你——甚至连我自己都快忘记了过去的自己。所以在这里除了自己,不会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在研究生的时间只有一年半,特别紧。但离毕业还有好几个月的时候,我就开始赶紧着手投简历了。那时的投法是非常盲目的,我打开一个求职网站,就开始疯狂地海投。而大量投递出去的简历基本都石沉大海了。我本科是中国排名很靠前的大学,我的室友基本上都在国内进了大公司和银行。我还记得在持久奋战后,我收到的第一个面试时的欣喜若狂,我满怀激动地打开邮件,却发现对方是一个保险公司,给我的职位是要跑出去卖保险。眼看毕业在即,在电话里和父母假装很开心地说着,笑着。我父母并不是那种逼我的人,心理却难受极了。我几乎从小到大都没让他们操过心,他们也一直以我为骄傲。可当初的信誓旦旦呢?那些的豪言壮志呢?那时候我真感觉自己像一个笑话。
  Dream Company大神倾力相助
  我觉得命运最神奇的地方就是让你在最绝望的时候给你希望。我在无意刷微信的时候,就那么跟Shoo-in奇妙地遇见了。我赶紧起来打开电脑,认真地查了他们的。第二天我立马预约了一个职业咨询。我的咨询师了解完我的情况后,跟我说我的背景其实很棒。可当他问到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时候,我一下愣住了。过去的自己太过盲目的疯狂求职,目标一直太泛、太大。导师给我深度分析了美国不同行业的不同求职的不同要求。和导师聊下来,他根据我的情况和强项,为我梳理和定位了几个的职业方向。我那时候才恍然大悟那些可以那么细致的分法。经过慎重的考虑,我最终选择了投行。Shoo-in为我安排了MorganStanley的导师Winny,那时候我的感觉简直就是膜拜大神。Winny是一个超级Nice的人,她除了手把手教我如何做Network,教我如何发cold email,如何和美国人打交道,如何在沟通时开口要求职机会外,还常跟我分享她在Morgan Stanley的一些故事。我每次听完后就是两眼放光,摩根斯坦利对我来说真的变成了一个特别神圣的地方,亲切又神秘,真的很想得到那个机会,也真的很向往。和导师相处下来,我感觉整个人的语言沟通能力强了很多。
  全面提升,一举斩获Morgan Stanley
  除却从外而内的礼仪、动作举止、神态方面的细节训练,Shoo-in 对我设计的更多的是从内而外的提升。在跟Shoo-in相处的日子里,我跟着高盛的导师上过投行培训课,找过的JPMorgan另外的两位导师给我一次次地修改简历,一次次反复做模拟面试。我还记得最后在我在摩根斯坦利面试结束时,面试官微笑着站起来向我握手,说我是面试过程中面到的秀的学生。那个奇妙的时刻我觉得我没有办法忘记,那种重新被认可的感觉,那个勇敢的、自信的自己又回来了。

美国哥大毕业生求职故事.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cRi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