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导语】高二的生活在高中三年应该是最轻松的了吧,没有了高一学习时的紧张陌生,又没有高三的压力紧迫,这时候同学们可以适当给自己一些学习压力,在各科的学习中多多复习,多积累一些知识,®文档大全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笔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虑雍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7、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归有光《项脊轩志》)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9、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2、宁溘死以XX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
1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1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1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6、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17、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18、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孔雀东南飞》)
19、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20、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1.而
(1)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
(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于
(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又何羡乎
(2)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3)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眺望:往远处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莽莽苍苍:草木苍翠茂密,原野景色迷茫。
神妙莫测: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
云蒸霞蔚: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荒诞不经: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
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道路,大道。
命运多舛:指平生的遭遇、经历不顺。
养尊处优: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威振四海。(振:通“震”,震慑。)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赢粮而景从。(景:古“影”,像影子一样。)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所守或匪亲。(匪:通“非”,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