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导语】如何培养孩子语言兴趣 ?古人为文就有“厚积而薄发”的精辟论说,郭沫若也有这么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力千钧任翕张。”由此可见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呢?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以下内容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目的在倡#教育# 导语言学习的风气,以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有的同志认为,会讲话交流,会写作材料,就会语言运用,不需太花精力再搞语言的学习研究。其实不然,作为机关干部,做汇报、下通知、写材料,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很高的要求,它必须做到明确和简洁。而事实是,我们的汇报、讲话和文字材料,许多啰里啰嗦,用词不当。例如这句话:“战士不敢提意见,是由于思想有顾虑,怕提了意见,领导上不高兴,给小鞋穿。”你看,怕领导给小鞋穿就是思想有顾虑的表现,不必再说“由于思想有顾虑”;领导给小鞋穿也有了领导的精神状态在内,不必再说“领导上不高兴”。这句话可以改为:“战士不敢提意见,怕领导给小鞋穿。”由三十字精简为十四字,表达简明。还有,一句话很短,却用词意义重复的,如:“学习雷锋活动的一般概况。”“概况”的“概”,就是一般的意思,“概”前面加“一般”意思重叠。如,“在连队时,有时候也曾参加实弹射击。”“有时候”与“也曾”重叠。有的句子多一个连接词,也会让人觉得表达不利落,如,“经过这次动员,干部战士的练兵热情都得到提高。”这里用“得到”这个连接词,把“提高”这个动词转变为名词用,这是不必要的。可以这样说:“经过动员,干部战士的练兵热情提高了。”象此类滥用、乱用词语的现象还很多,这说明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还不能准确地选择恰当的词和词组,按正确的方式组织起来,这就是语法修辞的问题。
语法修辞的问题就是语言学习的问题。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和朱德熙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讲词汇、虚字、句子结构、表达的逻辑层次和标点符号,实际上就是讲词法和句法,讲语法修辞的规律。而那些理论,是从实际语言中概括、归纳出来的,我们要懂语法修辞,就要下功夫学习语言。
苏联的作家A.托尔斯泰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工具,毫不注意地去处理语言,意味着毫不注意地去思想。”这告诉我们,必须用严肃的态度,以实践为标准,从实际出发学习语言和应用语言,才不会陷入主观随意性。我国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应用语言的故事,对我们是有益的启示。有一次,郑板桥随老师到野外玩,在小桥下发现一具少女的尸体。老师马上作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听了说:“老师,你怎么知道这个少女是十六岁?又是被风吹下小桥的?怎么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打转的?”老师被问得哑口无言,便反问郑板桥:“依你这诗该怎么做?”郑板桥便把诗改成:“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老师非常折服。正是这个郑板桥从实际中学习语言,才使他有高超的语言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他当县官的时候碰到这样一件事:有位教书先生来告状,说他给一个财主的儿子教书,财主答应一年给酬金八吊钱。可是到年底,财主不但不给钱,还借故把他赶走。郑板桥想,是不是这个教书先生无能,书教不好,就指着堂上的灯笼出了一个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让教书先生对下联。教书先生想了想便对答:“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板桥听后,知道这教书先生是有才学的,不会误人子弟,随即派人把财主抓来,打了板子,并责令其加倍偿还教书先生的酬金。
学习语言和在遣词造句上的严谨态度,我们的先人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搞“补字”这类学习语言的活动,可以锻炼参与者对语言的敏感,养成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和能力。宋朝欧阳修《六一诗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唐朝诗人杜甫有本诗集传到宋朝,这本诗集上有的文字脱落了,在《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诗中有一句“身轻一鸟X”,写一个神勇的武将驰马战斗,说他轻得象一只鸟那样“X”。“X”是什么字,有说“疾”,有说“落”,有说“起”,有说“下”,却都感到不满意。后来,得到一个善本,才知道是“身轻一鸟过”。大家都叹服了。用“疾”字,露了,用“下”字,拙了,用“起”、“落”,“执”(呆板)了,都病在着痕迹,不自然,不贴切。而“身轻一鸟过”,给人轻灵活泼,一闪而去的感觉,这样形容驰马追敌,枪急将勇是很生动的。象这样用心推敲,选择最中肯的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事例很多。北宋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有句叫“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这个“绿”字,开始用“到”,后又改“入”、“吹”、“满”、“过”,改来改去,最后才挑到“绿”字。这个“绿”字,不仅把春风对大地的恩施画龙点睛地表达出来,而且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景象活现出来。
可见,没有合适的语言文字,就不可能有中肯、简练、生动的表达。所以,对写成的文字材料和文章,反复进行修改,就是语言学习和正确表达的过程。我们有的参谋干事,写材料时憋的够呛,一旦写毕,钢笔一扔,如释重负,可是回头看材料,文字表达零乱,却没有修改的勇气。我们前面提到欧阳修,他写了《醉翁亭记》,亲自抄写了六份,令衙役将文章贴于城门处,要锣鼓手敲锣打鼓地高喊:“滁州太守,庐陵欧阳修,昨日著文《醉翁亭记》,敬请黎民百姓、过往商贾、文武官吏,都来过目修改,------”最后,竟然是一个樵夫帮助欧阳修修改了文章,把“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改为“环滁皆山也,------”为此,欧阳修向樵夫赠以“欧文苏字”。——因苏东坡很敬重欧阳修,曾把欧阳修的文章亲笔抄写出来,人称“欧文苏字”。据说当时谁能得到“欧文苏字”,身价就能抬高几倍。我们要学习欧阳修的精神,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精益求精。
咬文嚼字是文人墨客的事,我们平常交往和搞一般的文字材料,多一句少一句问题不大。这个认识也是加强语言学习的障碍。语言应用的妥当与否,对军队日常工作的影响很大。我们做思想工作,是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反映我们的道德修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一次谈话,一个会议,组织活动,贯彻一个思想,有的收效很好,有的不受欢迎,这都是同语言交流有关。组织行军,时间、路线、地点,其中一个环节不明确,就会出现混乱。实弹射击,口令不简练会错过时机,口令不明确会打不着目标,这都是大家时常要面对的。甚而我们远离家人,都以书信交谈,有的同志写信辞不达意,或有引起误会,带来苦恼。即使我们转业地方工作,也会碰到语言的难题。去年我探亲,邻居一位检察院的干部拟写一份起诉书,其中一句话是“在半路捡得一头牛”。他总觉得“捡”字不合适,便来找我探讨,我翻了许多资料,建议用“拾得”代替“捡得”。“拾得”是唐朝一个和尚的名字,词典在解释这个名字由来时写道:“相传唐代天台国清寺僧丰干山行,于赤城道侧拾得一小儿,因携入国清寺为僧,故名拾得。”既然人可以拾得,牛也可拾得。这检察院的干部便将起诉书中那句话写做:“在半路拾得一头牛。”
所以,不管我们在哪里,做什么工作,学习语言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学习,日积月累,我们的素质修养定会明显提高。
如何快速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