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时间:2022-04-09 18:15: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一字千金(关于王勃的传说)传说,唐朝文学家王勃到南昌,刚好赶上都督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序诗: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可是王勃写到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只留下槛外长江 自流。将序文呈上就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字,有人猜是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派人追回王勃,请他补上。 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阎伯舆知道后说道:才难得,便包了千两银子,亲自率文人们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大家都说:那不是个空(kong)字吗? 王勃说:对呀!就是空【kōng】字呀!

外长江空自流 众人恍然大悟。 诗句翻译 壮美的滕王阁俯临着江边的沙渚, 佩玉鸣,驾铃响,歌舞已经结束。雕花的栋梁晨

光中缭绕着南浦的白云,彩绘的朱帘暮霭里卷收起西山的阵雨。阴云投影深潭,每日里悠悠飘游, 人物换,时光移,已过了几度春秋。 楼阁中游乐 滕王如今又在哪里? 门槛外大江水却依然寂寞地奔流!

《入朝洛堤步月》

作者:上官仪 朝代 唐代 体裁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诗的前二句写驱马沿洛堤来到皇城外等候。广川指洛水,长洲谓洛堤。洛堤是官道,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首句不仅以洛水即景起兴,谓洛水含情不语地流着;更是化用《古诗·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暗示皇帝对自己的信任,流露

首承恩得意的神气。因而接着写驱马洛堤,用一个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 后二句是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凌晨,曙光已见,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在写景中,这位宰相巧用了两个前人的诗意。第三句写凌晨,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见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



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诗中用两个虚词,即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

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之先吧。

(赵其钧)

渡湘江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在胡所举的两首诗中,这首《渡湘江》更为可取。

渡湘江 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释】 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译文】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哀愁。 独自怜惜从京城里出来的人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3] 作品鉴赏

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




次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是杜审言七言绝句的代表作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却用了一个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此时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溅泪鸟惊一联,可能就是花鸟作边这一句化出的。 的第三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

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杜审言渡湘江时,正值春光明媚,绿水映青山,秀丽的异乡风光撩人意绪,使被贬迁异地的诗人缅怀过去,遐想未来,心中怅惘、失落。因此诗的起句感情深沉地直诉:迟日园林悲昔游。他触景生情,回忆起从前在这春光晴丽的大好时光里,尽情游赏园林景色的乐趣,间或还有朋友与他一同饮酒赋诗,赏春惜春,好不痛快。如今只身南迁,心中之悲不难想象。迟日园林之间加一字,使句意曲折而丰富,语势跌宕而劲健。对句今春花鸟作边愁今春指出渡江的时间花鸟概括春景,虽没有直接描绘声色,而鸟语花香的境界已在眼前。作边,是说今春的花和鸟不同往年,它们也含愁带恨。这里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兴表达诗人的愁思。一个字,语意双关。既象说花鸟,又是说人,亦可理解为人与花鸟同说,婉曲而有机趣。 这句诗色彩清淡,情意浓挚,七个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远游伤春的情怀。怜京国人南窜,是这首诗的中心所在,从前两句的忆春、伤春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似湘江水北流,紧承第三句点题作结,出语自然。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初唐七绝,味在酸咸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 ,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味在酸咸之外,即指诗中蕴含的情感复杂丰富余味无穷。这些诗句的妙处,不仅在于融情于景,而且还通过时间、空间、景物的不同对比,形成一种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万般的游丝争惹人的离愁,读者细细体味就能感受其巨大的感染力。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常语,并无警策之处,仔细品味,就可看到诗人怅惘的形象。他独立舟头,思悠悠,无限离愁,正如一江春水向北流。杜审言性格爽朗轩豁喜直抒胸臆,这自是其诗的特色之一《载酒园诗话》说他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树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段形象的评语,可帮助我们从多方面去感受欣赏杜审言诗的风格。 胡应麟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他说: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



可掬这首诗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及反复咏叹的韵味。初唐时期是七绝初创的阶段,杜审言这首《渡湘江》是有相当影响的,说它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也不为过誉。

题解 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正月十五日夜

《正月十五日夜》是唐代诗人苏味道的代表作品。此诗从正月十五夜的灯光下笔,总摄全篇,写

出了大唐都城的游人之盛。

创作年代: 初唐 作者: 苏味道 【名称《正月十五日夜》 【年代】初唐 【作者】苏味道 【体裁】五言律诗

原文 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⑴,行歌尽落梅⑵ 金吾不禁夜⑶,玉漏莫相催 秾李:《诗经·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花如桃李。用桃花和李花的秾艳,形容妇女容颜服饰之美 落梅:古曲调名。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 金吾:京城里的禁卫军 玉漏:指计时的漏壶,玉是形容质料的精致华美。[2]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

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像明艳的花朵一样火树银花的形容,读者不难想象,这是非常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此时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3]苏味 648-705 唐代诗人。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唐高宗乾封(666-668)进士。圣历(698-700)初年居




相位。后因亲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少时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所作诗

今存十余首。原有集,已失传。[4]

咏风

作者:王勃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类别:题物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释】: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 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此诗的着眼点在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

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025676c9b6648d7c1c746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