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父爱是山亦是水 作者:李正琼 来源:《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4年第10期 李正琼 名人小档案: 施蛰存(1905年—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派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也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代表作品《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唐诗百话》等。 施蛰存老人经常安坐寂静的书房,听夜雨在梧桐叶上低吟浅唱。雨声中,他又回到了梦中的童年。 小桥流水雾气蒙蒙,那是故乡的水亭子吗?慈父今何在?慈父施次于,一个清末秀才,一个私塾老师,他是多么喜欢古代诗词呀。书桌旁,花园里,随处可以见到他教儿子读唐诗宋词的身影。施蛰存5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在苏州寒山寺游玩,忽见石刻《枫桥夜泊》诗,立即用手指逐一指着石刻上的文字,给他讲解诗意,并一句句教他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父亲的声音铿锵有力,在寒山寺回荡,引来游人频频回顾。 书卷味很浓的父亲,在施蛰存7岁时就开始教他精读《千字文》,熟读《百家姓》,背诵《三字经》。像众多私塾老师一样,他一板一眼地教,要求孩子眼到口到心到,掌握文中每一个字词的要义。等施蛰存稍大一点后,还允许他看《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日久天长,这些古典文学的意境和情调,培养了施蛰存魔幻般的想象力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使他成年后的作品饱含古典高雅的韵致。比如他的文集《上元灯》中很多作品都明显带有晚唐诗的意境;他的心理小说中带有一些“聊斋风”,也渗透着李贺诗中蕴藏的美学元素……这些,都得益于父亲在古典文学方面对他的悉心培养。 在培养儿子的学识时,父亲兼顾培养他的艺术素养、生活情趣和良好品德,曾经花重金请了书画家朱侗僧,指导儿子画画。朱侗僧老先生满房间都挂着自己的书画,施蛰存常常在午饭后的休息时间到先生房间里去看“书画展”。老先生给他讲中国画的道理,教给他欣赏书画的基础知识。施蛰存对于书画的兴趣,由此慢慢培养起来。 施蛰存还喜欢印章,父亲就帮他购买相关古书,在朋友中四处寻找印章。父亲的爱与支持帮助使施蛰存重性情,讲趣味,对待生活,就像对待艺术一样,热爱和追求一切美的东西。 施蛰存11岁那年,全家搬到同一条街上的府桥南街403号的俞氏赁屋,父亲有意把一篇王守仁的八幅拓本,分别挂在客厅两壁。这是一篇警告客人不要诱导他的子弟做歹事的文章,词气甚为严正。施蛰存每天看到厅堂上挂的拓本,都要诵读一通,心灵深受启发,经年累月,培养了睿智豁达、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 成才后的施蛰存,每当忆及慈父,便禁不住吟诵起《诗经·小雅·蓼莪》里的诗句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可惜父亲已经不在。幸好天下诸多“顾我复我”的父亲还在。幸好江南雨水随时光顾,抬头就能看到雨雾中父亲那慈祥的音容笑貌。 父爱是山亦是水。 图片由CFP 提供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0e7f52bb3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