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巴黎圣母院简介

时间:2023-04-20 00:0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巴黎圣母院》简介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 (18021885)法国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雨果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合计达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1830年,28岁的维克多·雨果开始奋笔疾书他的命运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为他跻身法国以至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写作背景

《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是在1830年法国 七月革命爆发,封建复辟王朝被推翻的影响下创作的。作品表现了反封建的现实主题,深切谴责了给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带来深重苦难的社会。作者雨果与巴黎圣母院渊源极深。少年时代的他就对哥特建筑艺术浓厚的兴趣,到青年时期,他更是屡次进入圣母院,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并假托曾在巍峨高耸的钟楼的黑暗角落,发现墙上有一个中世人物手刻的希腊词:命运!这个词无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动了作者,处于激动中的雨果便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展开大胆想象,为世人塑造出了善良纯真的吉普赛女郎,外表丑陋而内心善良的敲钟人,道貌岸然却满腹淫欲的弗雷洛等经典人物形象。而《巴黎圣母院》确是为了叙说命运而写的。雨果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和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与冲突,这终于导致小说的悲惨结局。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地位与影响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在今天仍然被一遍遍的翻印和重版。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它的发表,打破了伪古典主义的桎梏,标志着浪漫主义的彻底胜利。小说以引人入胜的生花妙笔,描述了吉卜赛女郎斯梅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道貌岸然的副主教等几个主要人物命运间的纠葛、冲突、毁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482年法国巴黎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性地再现了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历史现实。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治时期的俄国. 这部书一度遭禁,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国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更加名声远扬。

故事概要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弗雷洛·克洛德,道貌岸然,残忍虚伪,他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拉达动了淫念,便指使自己的养子——外表畸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趁夜劫持少女,不料被英俊风流的卫队长弗比斯所救。爱斯梅拉达爱上了弗比斯,满怀嫉妒的


克洛德趁二人幽会之际刺伤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美拉达,致使她屈打成招被判处绞刑。临刑之际,对她充满感恩和爱慕之情的卡西莫多将她从绞刑架上救下,安顿在圣母院内避难。巴黎下层社会的好汉前来营救女郎,敲钟人误以为是官兵,拼命抵抗。国王派兵攻打圣母院,各方展开了一场混战。克洛德在混乱中把少女劫持出圣母院,威逼她满足其兽欲,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把她交给官兵,并在圣母院钟楼顶上亲眼看着她被绞死,卡西莫多看到这一幕,愤怒地将养父推下钟楼,活活摔死,自己则找到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拥抱着她死去。

典型人物形象

爱斯美拉达:吉卜赛少女爱斯美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格郎古沃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性命;看见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和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克洛德·弗雷洛:克洛德·弗罗洛作为宗教势力的代表,他的形象是复杂的、发展的。他幼年受过良好教育,勤学好问,知识渊博。他富有责任心,在父母去世后,担当起照顾幼小弟弟的责任。他还富有同情心,收养了被人视为魔鬼的丑人加西莫多。以上种种,都足以说明克洛德·弗罗洛是一个有着正常人性的人。而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既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又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专政的工具。他生活的社会背景、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思想和行为。克洛德·弗罗洛爱上了爱斯美拉达,但当时的统治阶级却推行禁欲主义。使他的身心倍受摧残,失去了正常的人性。当他看着爱斯美拉达被绞死的时候,他的兽性和宗教恶势力的本质便充分暴露出来。这几个方面,在他的心中激烈冲突,使他几乎疯狂、痛不欲生。他的最后死亡,更证明了他既是宗教势力的代表,又是宗教的牺牲品。

卡西莫多:小说中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雨果用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夸张并不是无病呻吟的做作,而是为后文的强烈对比作铺垫。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美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美拉达的身上,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雨果塑造的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他赋予了卡西莫多一种隐含的内在美。这个外貌丑陋的人内心却是高尚的。他勇敢地从绞刑架上救出爱斯梅拉达,带到圣母院避难。之后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为保护她与流浪汉们进行殊死搏斗。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副主教膨胀的私欲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雨果通过对比,使主人公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更加凸显,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0f73cd449649b6648d7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