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国际比较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国际比较 国际分工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性质对外直接投资的存在。对外直接投资有以下几种模式: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种模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对国际分工中更低阶梯国家所进行的投资,其目的是发挥投资国的相对优势、转移失去成本优势的产业和促进国内产业调整;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种模式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向国际分工中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投资,其目的在于汲取国外先进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和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对外直接投资,这种模式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国际分工阶梯基本相似的国家间所进行的投资,其产业选择方向与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与此相对应,世界各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在不同形式的外国直接投资下,东道国的产业结构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有所区别的。以下,我们结合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变量的分析,来对其具体影响做一国际比较。 一、外国直接投资对发达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国直接投资对发达东道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原因如下: 第一,在发达国家中,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的产业关联程度和技术扩散程度都比较高。 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从跨国公司外国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跨国公司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是在OECD国家之间进行的。据统计,OECD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也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发达国家相互间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行业:航空航天、汽车及配件、石油开采和提炼,以及媒体和金融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的特点是资金需求量大、技术先进、经济规模大,并且具有全球性市场,大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或者资金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本身就很高。同时,在较为发达的东道国经济中,所实行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通常会促使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对当地投入的购买,提高其当地化含量的水平。这就使得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的产业关联系数更高。 发达国家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主流,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占世界总量的80%以上,并且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此外,发达国家之间转移的技术水平较高,技术合作的领域也很宽,并且已经涉及到高科技领域。研究外国直接投资对发达东道国技术进步作用的西方学者主要有Teece(1997)、Caves(1974,1982)、Globeman(1979)、Nadiri(1991)、Helleiner(1989)、 Imbriani&Reganati(1997)和Branstetter(2001)等人,他们利用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技术扩散效应。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时,对外来技术的“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bility)更强,而所谓的“吸收能力”可分解为研发、人力资本、金融市场、产业关联等多维的能力,发达国家在以上这些方面的能力都相对较强。 第二,发达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都发展到了较高的阶段,而国内的政策也相对成熟。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国内市场规模比较大,市场的需求空间也很大。就所处的工业化进程来说,这些国家大多是工业先行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开始于经济发育基本完成之后。就发展阶段来说,这些国家目前已经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国内的产业结构重心已经向以知识型、服务型生产部门为中心的信息服务产业移动。此外,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和管理,通过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部分地实现了产业政策的功能。日本则有一个完整而又相对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发达国家的国内政策已经比较成熟。 基于以上的分析,外国直接投资对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效应往往表现得更为明显。以日本为例,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来自于美国的直接投资在日本的产业重构和新兴制造业的成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日本战后的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引进同步发展的。 西欧地区的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水平型的分工关系,各国的产业结构虽然发展水平相近,但仍各有优势和特点。它们通过相互间的直接投资在制造业结构、贸易结构上实现了优势互补。总的来说,西欧地区的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关联程度显著,技术外溢效应明显,其产业结构呈现整体性的互补演化的特征。 二、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比较复杂,不可一概而论。 在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的产业关联度和技术扩散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在国际技术转移活动中,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比重不足20%。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技术扩散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但是由于发展中东道国自身对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差距较大,因此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此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国民经济内部产业结构也不同。因此,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的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由于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转轨国家具有特殊性,我们 将用一定的篇幅来描述外国直接投资对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效应。 在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在新兴工业化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一般是指亚洲“四小龙”和拉丁美洲一些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对来说,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的产业关联和技术扩散程度比较高。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技术转移成本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较低,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相对来说是先进的。实践中已经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发展高关联效应的产业如汽车、计算机等产业而实现了经济的起飞。此外,新兴工业化国家重视经济政策的实施与管理,在经济水平上也超过其他的发展中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实际上是在相互波及和结构连锁型变化中向前运行的。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通过产业调整,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亚洲“四小”和拉美一些国家转移,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利用这一机会加以引进并转化自身的结构,由此追赶比本国(地区)处在更高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因此,这样一个动态的国家性波及和结构的连锁型变化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整体演化模式的最重要特征。 亚洲“四小龙”是亚太地区雁行模式的直接受益者,尾随于亚太地区的“领头雁”日本,接受日本在产业循环升级中的技术传递。在雁阵模式中存在着一种不同于垂直关联和水平关联的新型关联,以日本为主体的发达国家在亚洲“四小龙”生产某些高技术产品的部件或进行组装,然后部分返销回发达国家。这样的投资引入和技术扩散对东道国产业的关联作用要高于垂直关联。这就决定了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换是以外国直接投资为依托的,没有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和技术的转移,东道国无法实现直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对本国产业进行整合的目的。 拉美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主要接受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但是,与亚洲“四小龙”相比,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都要逊色许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拉美国家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其境内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而非国际市场,这种模式不利于促进该地区动态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一些国家(如巴西、墨西哥等国)对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的依赖程度相当大,从而对民族工业的成长未能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此外,拉美地区的“官僚权威主义”政府受到各种国内外利益集团的牵制,在政府的政策与管理方面存在不足,这也同样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外国直接投资对转轨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转轨东道国,本文特指中国、原苏联以及中东欧等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转轨东道国普遍存在劳动力激励不足、技术效率低下和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并且其工业化进程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产业体 系中,落后的传统产业长期占居主导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缓慢。经济转轨国家的传统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表现在三次产业间结构不合理,作为“夕阳产业”的基础产业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过小;其次表现在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工业的要素密集度特征主要成现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规模过大,而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规模过小。最后表现在民用消费品工业比较薄弱,技术含量低,产业国际竞争力低下。这阻碍了经济转轨国家的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其出口结构长期以能源、原材料、半成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等高附加值产品所占的比重不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世界的投资自由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为经济转轨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积极条件。在所有的转轨国家之中,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中国的表现最为突出。截至2002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合同金额达8280.5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达4479.66亿美元。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在1980-2002年期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排名从1990年的第17一跃成为全球第4。俄罗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量尽管一直在增长,但是与其实际需要量相比还有很大的缺口。捷克是中东欧转轨国家中对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尤其是1998年以来,捷克人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居中欧首位,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也超过匈牙利而名列中欧第一。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为经济转轨国家注入了资金、技术,带来了管理经验和人才,而且加快了它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当然,由于产业的关联效应,外国直接投资也会对转轨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中国是实行渐进经济转轨并积极审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从现实情况来看,尽管GDP总水平较高,有一定的经济综合实力,但人均GDP水平相当低;而且地域广阔,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很大,地区间经济结构呈现多层次、多阶段发展水平的布局,因此,严格地说,中国形成了一种内地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沿海地区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乃至后工业化阶段特征的交织型产业结构。这决定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中国接纳产业转移和对外进行产业转移的高度。总体而言,中国尚处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带有明显的产业转移倾向。同时,由于中国正在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按照钱纳里的理论,这一时期以制造业的增加值份额和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为特征,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产业分布和发挥的作用也要和这一特征相一致。由于技术的转移成本相对较高,在中国直接投资的企业主要投向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不是研发密集度高的产业。但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的静态比较优势之所在,外国直接投资的这种投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此外,虽然进入中国的企业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不是知识密集型或研发密集型的,外资投入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但相对国内的技术而言仍然是先进的。因此,外国直接投资对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提供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随着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海外配套企业逐渐进入中国,中国国内企业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提供配套产品的能力不断提高,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与我国国内产业的关联度明显提高。 四、外国直接投资对最不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影响 对于非洲及亚洲部分最不发达国家与地区来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当地的投资环境较差,政治经济环境不稳定、进入全球市场困难、缺乏融资渠道、基础设施不足等等。尽管当地的政府也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却未能吸引一定数量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也更谈不上通过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来优化本国的产业的结构以及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10ba86d30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