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作者:王咏梅 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20年第11期 文/王咏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只有融入鲜活的社会现实,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和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伟力。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用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能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理解和弘扬中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担当精神,坚定“四个自信”,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起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效果。 科学阐释伟大抗疫精神内涵,提升思政课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从5个方面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即“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伟大抗疫精神既是战胜疫情的思想武器,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价值引领,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科学阐释伟大抗疫精神内涵,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教学当中,加深了大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解,让大学生能够辨别在网络上扩散蔓延的不真实、不客观的信息,消除各种错误观点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应聚焦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疑惑,在课堂中阐释好伟大抗疫精神,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理智发声。通过思政课堂,组织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热点辨析等活动,推动其养成辩证思考的思维习惯,在甄别信息、分析思考、交流讨论中辨明是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在课堂上讲清楚我们能够在疫情发生后统筹调动人力、物力、财力驰援抗疫一线,正是源于中国共产党积极弘扬的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能够不断稳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其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这更加坚定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他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思政课教师要把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英勇奋战、团结互助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凝心聚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把这样的伟大抗疫精神传承下去,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阐释,激励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以伟大抗疫精神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讲好抗疫故事,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的客观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已经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对照本科生4门必修课研制了《疫情防控进思政课教学建议》,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建议的指导下,立足我国疫情防控具体实践,深入解读党中央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全面分析抗疫中彰显的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拓展思维视野,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比较中西方围绕疫情采取的政策方针、应对措施及防控结果,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抗疫斗争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患者救治、疫苗研发、物资保障、秩序维护、疫情防控中,义无反顾的医务人员、日夜值守的公安民警、深入一线的疾控工作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真诚奉献的志愿者,都是伟大抗疫精神的生动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深入挖掘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与感人故事,瞄准学生的思想共鸣点、情感触发点,以榜样感召人、带动人,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应用好疫情防控这本时代教材,真正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爱感人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是主力军,甚至还有很多“00后”。他们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展现了他们的激情,谱写了华彩篇章,让国人看到了青年一代坚定的理想信念,看到了他们的无私无畏、果敢坚强、责任担当,他们为青年学生上了生动而感人的一课,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入伟大抗疫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宝贵时间,锤炼自己的意志品格,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把自己的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谱写自己的无悔人生。 立足抗疫实践,转变思政课教学话语方式。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话语创新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保证。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娴熟的话语使用能力。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举国上下万众一心驰援武汉,感受中国力量,从“最美逆行者”的奉献牺牲,感受中国精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师生亲见亲闻亲为的事例贯穿课堂,引导学生强化责任担当,让爱国主义精神厚植于心。为讲好伟大抗疫精神,学校可以邀请医疗队员到校或在网络课堂中讲述抗疫故事,从不同角度让思政课更加生动,深化思政课教学的阐释水平。其次,把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结合起来。高校思政课是向学生进行理论输送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理解伟大抗疫精神的精髓,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在推动抗疫国际合作中所作的贡献,看到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际行动,深刻理解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建设一个美好的地球家园。在进行理论输送的同时,可通过向学生推荐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进行隐性渗透,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如纪录片《同心战“疫”》《生命至上》《见证》等都真实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疫历程,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电视剧《在一起》以各行各业真实的人物、故事为基础,描绘了全民抗疫的动人画卷。通过这些作品可以使大学生更为精准地理解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第三,灵活运用对话式话语方式。对话式话语方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形式,体现了说者和听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彼此把自己的思考、收获、困惑等进行交流和探讨,在你来我往中激起对话双方的思想火花,易于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从而达到更好的话语效果。与刻板的理论讲授不同,对话式话语方式更强调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互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话语不是教师的独白,要正确认识高校思政课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鼓励学生挖掘和讲述身边的抗疫故事,促进师生间的对话,缩小师生间的话语差异,从而深刻理解并传承伟大抗疫精神。 (作者系沈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243b88414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