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案例,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作者:邵全慧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18期 邵全慧 (平顶山学院 思政部,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 要:案例教学现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使用案例的问题上,还有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在案例选择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为学生创造一种熟悉的亲切感,让他们愿意参与到对案例的讨论分析中来;在案例的安排上,我们应该根据课程需要,合理安排案例的结构和次序,可以分别使用导入案例、理解案例和总结案例来加强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合理使用;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9-0256-02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丰富、形象、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鼓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同时,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具体化,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容易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自觉行为模式,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备受青睐,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得到教师的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中有一些问题我们已经有了共同的基本认识:比如精选案例、组织好案例、让学生熟悉案例等等问题,在教学界形成了共识,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本文拟从这样两个方面思考案例教学. 1 紧密结合学生专业背景选择案例 在关于案例教学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提到精选案例,可见案例选择在案例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大部分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上,如:案例的选择需符合思政课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案例的选择需切合学生心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案例的选择需正反结合,抓大放小;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等等[2].就现有研究而言,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最为关注的案例特征就是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是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事件,成为首选案例,其次还有引起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比如小悦悦事件,芙蓉姐姐现象等等.这毫无疑问是案例选择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这样做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这应该算作案例选择中的普遍性原则. 但是,在当前的研究中,有一个被相关研究者普遍遗忘或者是匆忙掠过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学生的专业背景,这可以算作案例选择的特殊性原则.因为高校思政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课,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尽相同,所以他们所感兴趣的事件当然也就会不尽相同,或者说他们的理解力也会有所偏重,紧密结合教师所教学生的专业背景,选择和他们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加激发他们调动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来对案例进行讨论和研究的积极性.比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更多的选择经济学专业的案例和事件,包括当代西方经济理论思潮的流派和争论,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熟悉的亲切感;而对于工科的学生,则可以更多地选择一些经济学故事,例如在讲到我们为什么选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可以先给学生们讲述“鲶鱼效应”这个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通过这个故事一方面可以制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深思:我们的国有企业就像是故事中的“沙丁鱼”,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必须活跃起来,加速自身的改革,而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就如“鲶鱼”一样,是激发国有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从而加深对我国现有经济制度的理解. 再比如在谈到收入分配制度时,十八大十分强调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问题,这又会涉及到一个经济学概念:“马太效应”,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当然对于“马太效应”非常熟悉,教师就没有必要重复解释,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厌烦.但是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就有必要用基辛格的故事告诉他们什么是“马太效应”,加深学生对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求知欲,社会公平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吗?具体的措施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讲故事的案例呈现法是最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讲故事何尝不是发表自己意见,并且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人际交往技巧呢?在这里,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最重要的是交给学生一种能力,一种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技巧. 教学中所需案例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对于搜集到的案例要建立相应的资料库,这是相关研究者形成共识的一个问题,但是建立起来的资料库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值得我们研究.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把资料库分设为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理科类、工科类、艺术类和普通类等类型,把搜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加入相应的资料库中,根据需要随时调取这些案例来为思政课堂教学服务. 2 根据课程要求,合理安排案例结构和次序 关于课堂教学的案例安排问题,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提前发放案例,合理设计相关问题,做好总结.相关研究提出为了确保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前一周把下周上课要用的案例发放为学生,以便让学生能对案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3]这些观点实际上更多地设计到对于大型案例的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用好“大案”、“要案”,还要用好小事件,小案例,这就有一个关于案例的层次安排问题. 在一节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安排有一个引入案例,这是一个比较大型的案例,这样的案例需要涵盖本节课的主要问题,要有综合性、全面性,并且通过对案例的思考和对问题的设计导入本节课程,反映此次课堂主要问题.就如武汉大学的罗爱武在其文章中把课堂案例的呈现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理论发现型案例教学法,应首先呈现案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案例,最后归纳概括出理论知识内容.[4]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会有一些概念或者课程中局部的理论,相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调动一些小的案例来进行说明,从而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让学生理解了,他就会接受这些理论,并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九章第三节民主、自由、人权问题的内容时,同学们对于人权问题并没有具体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搜集到美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96e640904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