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中收录诗篇最多的诗人 年轻一辈,不论南北,好多都已经到了街上。乡上也是街,镇子上也是街,城市里也是街。到了街上,就远离了土地。即使是下雨天,也很少沾点正宗的泥巴了:最多只不过有点灰尘而已。至于土地上生产的事物,虽然很有需要,也是通过市场买的,绝对很少“躬耕”。送到乡镇街上的菜,都有很大一部分是批量生产的,送到城市里的菜更是如此了。留在村子里种菜的妈妈,对这些有细节的认识。为了确保菜的叶子光滑圆润,那肯定是打了药的:经验想一想就知道了,外加上电视有时候也说起这事儿。种菜的妈妈自豪的肯定不只是“咱农村的日子,无公害/胜过宾馆里的佳肴/只是,儿啊/你们那里吃的菜打没打药”(《种菜的母亲》)。不只是顾及儿孙身体,不只是肯定自己种的菜的干净程度。妈妈种的菜丰收了,不仅种类丰富,包括“四季豆,黄瓜,茄子,青椒”,而且更包括“一脸的微笑”。这里的微笑,是对自己劳动的欣慰,高兴。这是建立在真正土地上的自信,建立在自己亲自劳作上的快乐!土地和蔬菜的关系,通过母亲就联系在一起了。土地不会自己就长出那么多好吃的可靠的蔬菜来的,土地有了母亲就出现丰收。母亲是相当关键的。母亲喜获丰收之后,对于自己的劳动 第 1 页 共 3 页 成果的处理,更有看头。母亲不是说自己收获了,就自己放在自己家,存着或者自己独自享用;而是“拿一些给邻居王大娘/王大娘年老无依靠/送一些给二社的李老伯/老伯是个热心肠/东家有事西家有活他都到”。给王大娘,可以看出母亲对邻居的好态度,对年老无依无靠的老人的同情心,足以显示出母亲的善良。通过这样的细节,反映村子里母亲的精神的诗篇,并不多见;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常朴素的,其实相当有深意。至于给李老伯一些蔬菜,因为李老伯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其实,母亲送蔬菜给李老伯,虽然说的是李老伯热心肠,那,其实也就明显地展示出母亲也非常热心。热心肠的人互相帮忙,在村子的老一辈中是很广泛而真实地存在的。这是紧紧依靠土地的人们养成的最为良好的习惯,比乡镇城市里许多朋友的认知都强。可以说,这首诗不仅仅是歌颂母亲种菜,更重要的是歌颂了母亲这个形象所代表的一类朴实的村人的精神,歌颂了我们世世代代所依赖的土地。读诗的好处,大致就在于看见这些真切的存在。至于说诗人本身,对自己一直很谦逊的。为什么呢?因为诗人说《我不知道什么是诗》。写诗的朋友,有的以为自己很懂得诗,经常谈论诗该如何如何;有的就表示自己不怎么懂,只是喜欢或者爱诗。诗人大概属于后者,不仅设想“写诗的时候/会不会有风吹草动”,而且“在小镇里到处觅诗”,充分显示出诗人对诗的热爱。而且,这样的热爱是在诗人的脑海里, 第 2 页 共 3 页 诗人的心上,诗人的血液里,诗人的笔尖,诗人的行动中。诗人对诗歌内容的流行风气有担忧,因此,有了“一位女子打门前走过/会不会留下什么/我该不该对她唱一句情歌/送几片微笑”。和平的年代里,将诗当作情歌的风气相当盛行,甚至是前所未有盛行。当然,这不能不引起诗人的重视。诗人的“该不该”,就属于对此种流行风的思考,或者说衡量。为此,也引起我们的关切。但是,无论怎么说,诗,在诗人那里,或者说在爱诗的人那里,都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别的朋友不理解,可是,诗人很把诗当一回事。所以,诗人想“诗是一件东西/那该多好/不然那么多的寂寞和夜晚/怎么拾不起来”。其中的寂寞和夜晚,或者并不是诗歌给诗人带来的;也不是诗人自己寂寞的时候找诗来排遣消磨时光;而是诗人自己专门找来寂寞,找来夜晚,专门来找寻诗歌,探索诗歌的存在。诗人说不知道什么是诗,原来是说诗人自己在持续探索。可见,诗人不局限在已经做出的歌颂母亲,歌颂大地的诗篇,而是以谦逊的精神继续着自己的诗歌之路。这样处在行进中的诗人,探索中的诗篇,是很值得尊重的。 第 3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249ddb12c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