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时间:2022-09-11 15:02:4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在成都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这时诗人已经五十岁。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高风怒号”首先点明八月这台风季节,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在八月,“秋高”后缀以“风怒号”写出了风云突变,狂风骤至,不但风速很快,而且风势极猛,风力极大。接着诗人予以铺展,从四个方面具体表现风力之猛:卷起屋上三重茅草,厚厚的茅草都被卷起,从这两方面突出风力大;卷起的茅草飞渡到江边,从距离突出风力大;茅草被风刮得高高的,有的挂在林梢,从高来突出风力大;下沉塘坳,落在池塘中的茅草也沉入水中,从风的旋动来突出风力大。这样铺展开来,突出了风大,而风愈大,愈显得屋破之惨。

诗人接着写道: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依杖自叹息。

南村一群孩子看到遍地乱草,争着拾回茅草。诗人大声制止也无效,孩子们身子一闪就躲进竹林中去了。我们看到年老体弱的诗人,在呼啸的狂风之中,一面抢着去抓那些稍迟即逝的茅草,一面呵斥行动敏捷的拾草小孩。年老力衰,行动迟缓,风声尖厉,他声音嘶哑,更加显得诗人的心急如焚。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这样一个让人心痛画面中,诗中虽然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诗人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

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风定雨至,屋漏难眠,屋破之后,穿风漏雨,秋天的夜晚,一家人都难以入睡。“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破絮,又硬又冷,小孩子绝对是经受不了,更不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雨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在这里,“长夜”是双关语,既指时间,又指动荡的社会。

在这漫漫长夜里,诗人面对眼前的灾难,在这风雨交加的夜晚,思绪万千,因而写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玻受冻死亦足!

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是很痛惜的,此时的诗人在这种境遇之下毁了安身之所,不陷在个人的悲苦穷愁之中,而是想到“天下寒士”有风雨不动的广厦千万间,胸怀是多么开阔,思想是多么高尚。

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行体诗歌,在艺术上也表现出应有的特点。 首先,叙事层次清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叙事上,以“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中心点,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体现出叙事的层次美。从自然变化来看,以风来、屋破、雨至、屋漏的顺序写。从事情发生的时间过程来看,以此按照下午、傍晚、入夜、深夜来写。从屋破过程来说,就是按狂风卷茅草,群童抢草,屋漏雨湿的过程来写。无论从哪个角度开看,都是很有次序的,把它们结合起来,有层次地、全方位地表现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给杜甫及其一家人带来的不幸遭遇,也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其次,意境博大开阔

这首诗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抒情。在细致描写了自己所遭遇的困难的同时,诗人并没有停留在眼前,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天下穷苦人民的困难,道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而对于自己及其家人,“吾庐独玻受冻死亦足!”这样,使整个诗歌的境界得到拓展,思想情感得到升华,使得诗歌的审美意蕴的到更好的体现。

再次,节奏鲜明有致

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歌,不但体现了歌行体诗歌自然流畅的特点,而且语言的优势,表现出诗歌节奏的鲜明性*全诗句式基本上是七言,同时,诗人兼用了二言“呜呼”九言“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吾庐独玻受冻死亦足”等)、甚至十一言(“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造成语言上的参差错落,具有大起大落的语势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288e38315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