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的辩证法》副标题《哲学片断》。德国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合著。1941年至1944年在美国写成,1947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用德文出版。该书除导论外,有“启蒙概念”、“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反犹太主义的要素:启蒙的局限性”等5篇论文,论述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启蒙的自我毁灭。认为启蒙的理性的目标本是消除神秘的世界,取缔神话,用知识代替幻想。但启蒙精神从一开始就潜在地包含着有害于自由的一面,其发展的结果会导致极权主义。该书分析了巫术、神话、哲学、文化工业诸方面现象,指出大规模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的文化工业是大众欺骗的工具,凭借它使启蒙进入对群众进行全面欺骗阶段,最终效果将是反启蒙的。书中还把人类历史描述成人与自然间的统治史、对抗史,用“统治”原则将历史分成三个时期:自然以盲目的力量对人统治,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力求控制自然界,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统治走向了对立面,人不但实现不了对自然的统治,相反受自然支配,成为自然的附庸,这是新的野蛮时期,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这一时期。要求人类不以统治自然为目标,而是求得同自然的和解。该书是法兰克福学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批判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霍克海默著。1968年出版。该书收录了他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发表的一系列理论研讨的文章。这些文章,包括了对宗教、科学、政治、经济、哲学、社会、文化、家庭、艺术等诸多社会现象的理论分析,是法兰克福学派对这些现象在理论上的经典表述。整部文集,可以看作是法兰克福学派所倡导的批判理论及其方法的纲领性文件。 《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德国达伦多夫著。1957年出版。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总标题为“历史变迁之光和社会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教条”,主要以马克思以后“工业”社会中的一些变化,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与阶级冲突理论的适用性。第二部分总标题为“走向一种关于工业社会中冲突的社会学理论”,主要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系统阐述其社会冲突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任何社会组织都是强制性协调的联合体。在工业社会中,随着冲突的制度化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大,个人有很多的机会实现个人利益,阶级冲突可能会化解为个人竞争。该书代表了达伦多夫对西方社会学所作的贡献。 《走出乌托邦》德国达伦多夫著。1967年出版。该书反对结构功能主义所描绘的均衡的静止的社会,称这种均衡的静止的没有冲突的社会为乌托邦。指出乌托邦社会是不现实的,所以要走出乌托邦社会,面向存在着冲突的社会现实。以为乌托邦的社会均衡模式使得现代的社会学丧失了推动理论研究发展的“问题意识”,呼吁社会学家用怀疑精神去发现社会中呈现出来的令人困惑的问题。认为社会现象中充满了辩证关系,同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双重层面,即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价值对立等。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决定要以社会压制模式去补充社会均衡模式的不足。认为社会压制模式并不比均衡模式更正确,只是由于社会变迁、冲突、反功能和压制受到忽视,所以要特别着重提出来,用它来调节以前太着重于均衡的毛病。作者是在这种走出乌托邦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冲突理论的。 《知识与旨趣》亦译《认识与兴趣》。德国哈贝马斯著。1968年出版。是作者对认识论观点的集中说明。1973年第2版时,作者收入1965年在法兰克福研究所以同一题目所作的就职演说,并加上长篇后记,对在西方杂志中引起的各种评论作了答复,也修改了他的某些看法。该书把认识分为先验与经验两部分:先验部分包括认识中的许多先验框架和旨趣结构,是科学理论和知识正确性的根据;经验部分是由前者形成的可能的知识。把先验旨趣结构分为三种,每种结构直接制约着一定类型的知识。技术认识旨趣是人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技术控制,促使人们通过掌握技术、运用工具去支配自然界,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在这个领域中,人们是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使人的主观愿望在自然界得以实现。实践认识旨趣是人们为了共同生活而相互交往,促使人们去建立文化世界的相互了解。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解放认识旨趣是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旨趣,它通过对社会的批判,解除人们所受到的意识形态上的束缚,使人们不但克服自然界的阻碍,而且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人与人的关系得到改善,因而认为以社会批判为主要内容的解放认识的旨趣是前两种认识旨趣的联结点。这种认识论观点与作者的社会批判理论及他的激进的改良主义(主张个性解放,争取思想、言论、出版、结社自由)结合在一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2ec7b91a9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