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读后感

时间:2022-09-07 07:41: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读红与黑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斯丹达尔)的代表作。创作于183011月,被称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作。早早就有所耳闻,但一直没机会读它,一方面太长了,另一方面是怕读不懂。前不久,终于以电子书的形式把它看完了一遍。就读后的一些感受和上课学到的知识,对《红与黑》做一个简单的感知和理解。

《红与黑》是根据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富有感染性,典型性。据悉是采自18282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在书中,我看到“红”就象征着革命流血,对自由向往的激情,“黑”则象征着教会现实和社会的黑暗。

小说是一场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政府与教会勾结,封建资产阶级的恢复阻碍了中小资产阶级的出路,引起不满与反抗,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且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小说,其中复辟王朝,贵族教会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尖锐突出,小说中以德·雷納尔市长为新贵族代表,他兼有贵族的狂妄和资产者的贪念,靠管理穷人的福利把财产增加了两三倍,步步高升,做到省长。一心


想着如何捞钱,不断腐蚀别人,是典型的卑鄙贵族代表。另外,《红与黑》还是一部风俗小说,这也是一大趣味所在。小说故事发生在三个地方,汝拉山区的小城维里埃尔、贝尚松的神学院和巴黎的德·拉莫尔侯爵府。这三个地方概括了当时法国的风貌。维里埃尔是外省诚市的写照,神学院是社会的另一个缩影,德·拉莫尔侯爵府则是上层社会的写照,是巴黎上流社会的活动中心之一,也是“阴谋和伪善的中心”

《红与黑》的文学价值突出表现在塑造了于连的形象。他是个人奋斗者典型。于连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但外表文弱而清秀。外表和内心的强烈反差,是于连形象的一大特点。使读者对他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感觉。他是反抗者的代表,在他的思想深处,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对贵族的趾高气扬怀有深深的抵触情绪。不堪忍受父兄的打骂,几次想离家出走,表现出对独立人格的渴望。如他父亲让他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他回答“我不愿当奴仆”“要我和奴仆一起吃饭,我宁肯死掉”。当市长把他当仆人一样训斥时,于连眼里露出复仇的目光,愤然回答说:“先生,没有你我也不会饿死。”从他的话语和行动中,不难看出他是富有反抗斗争精神的,但是他也很容易屈服,热衷于向上爬,又愤然选择了死亡,不肯向卑污的现实让步。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和双层精神的人物。这个形象的丰富性标志着斯丹达尔的小说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作品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也富有艺术特色。作品表现的是1830年这样一个特定时代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心灵变化,时间、地点的迅速变换,人物的忽隐忽现,呈现出现代因素。


如于连得知德·雷納尔夫人的揭发信后,从巴黎赶到小城,至少得三四天,甚至一周,亢奋情绪很难持续如此之久。这一情节形成的时空上的多层化,使小说平添了现代小说“心理结构”的特征。

在那个黑暗的复辟年代,于连作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为了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向贵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反抗与斗争精神是应该给以肯定的。他那难以折服的骨气,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这也正是我们同情他的根本原因。总之,无论从时代背景、主题、艺术构思,还是从于连性格形成发展的全过程着眼,于连都不是野心家,而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是悲剧英雄。尽管他有出自野心的功利打算,但平民的自尊和对统治阶级的本能反抗始终是他的主导方面。虽然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不可取,但我们辟时代的法国,个人英雄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要求改变地位的愿望客观上对反动统治阶级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不应该用现代的尺度去苛求一个特殊时代的人。在一个半世纪前封建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a41a8e680203d8ce2f24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