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

时间:2022-03-20 02:47: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知内容。 2、赏析意象,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悟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这样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赏析诗歌的意象。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1.吟诵引导法: 2.提问指导法: 3.讨论探究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句,导入新课

我喜欢中文的最大一个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中瑰丽多彩的诗歌,尤其是唐诗。在唐诗里,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而这其中,有一个人更是不可或缺。他半生飘零,却始终将国家之悲高于个人之悲。他的沉郁顿挫,扩开了整个唐诗气象中悲的广度与深度。他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秋兴八首》(其一) 板书课题 二、了解诗人,介绍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有《杜工部集》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在公元763年结束。吐蕃、回纥在此时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又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两年时间。公元766年,诗人时至晚年,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写下了《秋兴八首》这组诗。

三、诵读诗歌,感知内容。

1、解读标题——秋兴即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 2、诵读诗歌,初步感知(5分钟) 1、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诗,并纠正字音。 2、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秋霜伤害枫树凋谢了木叶丛林,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峡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汹涌连天,塞上的风云漫卷密布大地阴沉。 从菊已开两次回想他日要落泪,孤舟永远系住游子的归乡之心。 寒冷季节处处都在催赶制冬衣,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捶衣的声音。 四、涵咏赏析,体悟情感。

1、齐读一边,提问:读完诗歌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 如何看出?

明确: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凄凉、悲伤、凄苦等等。这些情感可以从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体现出来。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是意象。

2、接下来,我们再详细解读诗歌。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 “玉露”在这里指什么?

【解析】 玉露即白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也就是进入了秋天。秋天,既点明了时间,又契合了题目的因秋而兴。

【提问】 “凋伤”可否换成“凋落”,为什么?

【解析】 不能。一是音韵上的和谐。二从意思上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之意,一种被动的无可奈何之感。人能感受到悲伤这种情感,诗人这样写就是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


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不仅仅是注释里的使草木凋落衰败的表面意思,更多了一种浓浓的哀伤。而“凋落”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小结】 首联短短十四个字里,描绘了满目萧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诗奠定了一个悲凉的基调。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提问】 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深层次含义?

【解析】 巫峡中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山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诗人心情的阴沉郁闷。

【小结】 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暗含感情,意蕴丰富。诗人于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动荡不安的时局、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悲家国动荡。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提问】 为何丛菊是两开?

【解析】 他两度看见菊花开放,说明至此已过两年。 【提问】 “系”的双重含义?

【解析】 “系”的是实实在在的舟。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抒羁旅之愁。

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提问】 “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解析】 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急促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一种凄清哀凉的感觉涌上心头。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正是听到白帝城中捣衣之声,更增添了诗人的怀乡之情。 六、课堂小结,深化理解(3分钟)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叹,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f70c6de2bd960590c677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