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诗意简短的 理解 诗题诗意

时间:2022-12-31 11:10: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开颜。

【听读】播放跟读视频,让学生们根据朗读音频认读生字,同时注意断句。 【互动】这里的“横”怎么读?读“héng”还是“hèng”?(生答)

这句诗中应该读作“héng”,指的是跟地面平行,与竖、直相对。而读作“hèng”时,指的是粗暴、凶暴,如:蛮横。

【互动】作为一首工整的律诗,大家发现哪个字押韵了吗?(生答) 偶句末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互动】接下来,大家想象着红军长征艰辛的画面,配着音乐,一起来充满气势的读一遍这首诗。

解诗题

【互动】《七律·长征》这个题目怎么理解?(生答)

“七律”指的是七言律诗,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全诗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互动】哪位同学了解长征?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生答)

长征指的是1934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用图像展示长征路线)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红军在长征路上都遇到了哪些事情。

解诗意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互动】从“不怕”二字中,大家能感受到红军的哪些精神?

感受到红军在面对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互动】“万水千山”是说红军长征路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那“等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等闲”一定不能从表面意思理解,这里指的是不怕困难、不可阻止,把长征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哪怕“万水千山”也无法阻挡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决心。


【互动】首联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苦险,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苦看作平常的事情。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互动】颔联中出现了两个地点,你能找出来吗?(生答)

“五岭”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乌蒙”指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这两个景物都是上句“千山”的代表。 【互动】“逶迤”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逶迤”读作“wēi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互动】“磅礴”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磅礴”读作“pángbó”,形容山川、河流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互动】在崇山峻岭面前,红军是如何表现的?

“腾细浪”,连绵不断的五岭山在红军眼中就像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 “走泥丸”,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像是脚下滚过的泥丸。 【互动】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表现了红军的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乐观精神。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互动】大家找找颈联中出现的两个地点。(生答)

“金沙”是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插入相关的图)在渡金沙江的时候,除了悬崖峭壁还有敌人的阻挠,他们封锁各个渡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红军来到金沙江后在渡口很幸运地找到一条船,乘这条船渡到北岸袭击敌军。红军大队人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渡江。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过泸定桥的时候,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拆除,只剩下悬空的铁索。当时红军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沿着铁索向对岸冲击,经过激战最后红军占领泸定城。



“金沙江”、“大渡桥”是首联“万水”的代表。

【互动】哪位同学试着来描述一下颈联描绘的画面?(生答)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中间湍急的水流不停地拍打两岸的悬崖,热气腾腾。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河流两岸,红军走在高悬的桥上,晃动着一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互动】一“暖”一“寒”具体有什么含义?能体现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02d8d420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