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分享】 毛泽东在益阳的唯一诗作 《七律·益阳道中》 毛泽东 1917.08 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 颤天霹雳迎空响,万千珠帘护远山。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毛泽东《七律·益阳道中》的写作背景: 1917年暑假(7月中旬开始),毛泽东和萧瑜(萧子升)开始了筹划已久的第一次“游学”生活。他们从长沙出发,经过宁乡、安化到益阳,再去沅江,历时一个多月时间。 在益阳,他们拜访了当时的县长张康峰。在龙洲书院2停宿几日后向沅江进发。在途经益阳皇家湖边时突遇暴雨,他们只好在湖边的茶亭里躲雨。这时,毛泽东吟就了这首七律。诗中的一、二句是说,作者经过“远湾”(即现在皇家湖边“天子桥”附近的一个湖湾“天子湾”)时,突遇雷阵雨,躲雨的地方叫做“石龙关”,自古往来于沅江益阳之间的行人多经此地,所以,自明末清初开始这里就形成了较为繁华的小集市。面馆、杂货摊、香铺、客栈都有,官方也在此地设置了临时哨卡(俗称“石龙关”),就在原来的香铺仑乡(现在的长春镇)碑石仑、九条龙村。 由于此处湖中有一大桥(大理石搭建的长桥),龙浃湖湾里有一小桥,正常 1 第三、四句在原诗作中为空白。本文编者通过查找胡国强教授所著的《毛泽东诗词疏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3版)一书幸得。 2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由益阳县令刘激创办。原有大小房舍60间,学田约200亩,规模与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相差无几。光绪三十年(1904年)书院停办。1950年,在原基础上新办益阳市立二中、益阳市第二中学,现改名为“龙洲中学”。 1 / 2 1水位时,人们可以从湖上的石桥走过,水位升高时只能靠渡船(官渡)过河。 接下来的颔联是描写这场大雨的景象。“颤天霹雳迎空响,万千珠帘护远山”,气势非凡。颈联描绘的是大雨时途中所见的情景:荒野渡口,无人无舟,只见苍松泻心翠,古木横地,一派原始自然景象;湖面上的大桥、小桥早已被湖水淹没,且水流湍急,一个漩窝接一个漩窝。看到这些,被大雨所困的作者及同伴不无担忧,心生疑虑,发出了“客行此去遵何路?”的疑问。这一发问,情理之中。说明了横在面前的这条河是过不去了,人生地不熟的,路在何方?接下来该往哪里去呢?还有不有通往目的地的近路可以走呢?不得而知。“天要 落雨,娘要嫁人(毛泽东常说的口头禅)”,此情此景,干着急也是徒劳的。 “坐眺长亭意转闲”,作者笔锋一转,自问自答,表明毛泽东的情绪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暂时躲进长亭不走了!坐在村口边的长亭里好好休整休整,悠闲自得地眺望这湖区的雨景。毛泽东处事不惊。即使在困难面前,完全能够沉着镇定,处变不惊,“艰难苦苦,玉汝于成”。正视艰难困苦,这便是青年毛泽东的一贯做法,也是他豪迈性格的具体体现。正是这种大无畏精神成就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成就了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益阳道中”标题为萧三返回长沙后所加。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42ad1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