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范围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自然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生态位:是生物完成其生活周期表现出来的对生境的综合性指标。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形态特征的总和。 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锁关系即食物链。 耐性定律:各种生态因子对具体的生物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幅度,就是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 定律:指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息生境的对策。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质叫做化感物质。 能量流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食物能,食物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过程。 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的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营养级:生物在食物链上所持的位置,即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物种结构: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物种种类与分布。时 间结构: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 水平结构: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记作rmo。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一种生常常以多种为食,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生物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 生态关系:指生物与生境间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的相互关系。 能量传递效率:通常指食物链各环节上能量的各种转化效率。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其中必有一种和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生态因子: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一切影响生命活动的因子。物质循环的库与流:库即为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存储的场所;流即为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人 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生态入侵:某种生物被带入新的适宜环境后,迅速生长繁殖,逐步稳定的扩展,从而不利于原有物种生存的现象。辅助 能:除太阳辐射能外,对生态系统所补加的一切其他形式的能。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反馈:系统的输出成分或输出信息被回送,重新成为同一系统的输入成分或控制信息。农业生物调控:是在个体、种群和群落各水平上通过对生物群遗传特性、栽培技术和饲养方法的改良,增强生物种群对环境资源的转化效率,达到调控目的。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断吸收物质,经转化后合成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一定损耗,但损耗的部分最终进入环境被生物利用整个过程。 能量转移: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食物能,食物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 生境: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生长所形成的具体地段的环境。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进行物质生产和能量循环,并按人类的要求进行生产的农业类型。 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生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连接起来的结构。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由于数量和所处营养级不同而形成的以能量流动为基础的塔状结构。边 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异质性和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在这一生境重叠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加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的活动强度和生活力的现象。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周转期:周转率的倒数,即在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每个组分中的物质全部更换掉所需要的时间。 密度调节: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垂直结构:群落中生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优 势种: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 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落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种内关系: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称为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生物种与种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生 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年龄结构: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或配置情况,即为种群的年龄结构。 腐生食物链:以腐生生物构成的腐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类型。 富营养化: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大大超过常量,造成水生藻类生长过分繁茂,藻类死亡后在水体中分解,大量消耗氧气,产生大量CH4,H2S,CO2,NH3等,使水质变坏。 群落交错去:是两个或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效益:指农业在保护和增殖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短 日照植物:日照时数少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初 级生产力: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辐射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中化学能的速率称为初级生产力。 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物质经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环境的过程。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受人类控制(2)净生产力高(3)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较差(4)开放性系统(5)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6)有明显的区域性 2、r选择和k选择 一类是个体较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值效率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种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如农田中的昆虫、杂草等。 另一类生物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 3、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生态平衡就是根据生态学规律,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1)生态失调结构上的标志,一级结构缺损,二级结构受损。(2)生态失调功能上的标志,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 4、什么是次级生产?分析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的意义 次级生产指动物、微生物等异养者的生产,是利用初级生产产物进行物质和能量转化,表现出的生产力,是生态系统的第二性生产。意义:(1)提供动力(2)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3)提供蛋白质产品,改善人们的食物构成(4)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的机能,(5)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5、生么是初级生产?它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何意义?如何提高初级生产力? 次级生产指生态系统中自养者的生产,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光合细菌等在内的同化太阳能并以有机物形式贮存起来的生产。意义:只有初级生产才能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纳入系统,维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1)生物与环境相适应(2)协调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3)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4)重视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5)适量的辅助能投入 6、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作(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3)蜂蜜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7、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具有同等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1)同等重要性,不同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均不同,他们对生物的作用没有大小、主次之分,是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的;(2)不可替代性:不同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不同,是唯一的,相互之间不能彼此代替;(3)互补性:不同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有些比较相近,当一生态因子失去作用后,其他因子可以代为补充,维持系统的基本稳定。 8、如何人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经营者的直接调控包括哪些方面? 人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人工调控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利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加强系统投入,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加强系统输出的目的。经营者的直接调控包括:(1)生境调控(2)输入输出调控(3)农业生物调控(4)系统结构调控 9、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 (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作物的归还率 10、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物质转换功能。信息转换功能和价值转换功能,在这种转换之中形成相应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 11、生态位理论阐明的机理或规律是什么? (1)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是不存在的(2)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种是直接的竞争者,生态位不同的物种对环境资源的不同成分进行利用,形成生态位的分化而不是直接竞争。(3)自然界的群落是一个生态位上分化的系统,各种群在空间、时间和资源利用方面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的竞争者。他们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位重叠,对生态位及系统环境的充分利用,生物类型的差异使他们能共同生活在一起(4)因此,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群落比单一物种的群落更有效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12、为什么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有损耗? 次级生产中能量转化的同时其能量丢失途径是多方面的(1)不可利用部分(2)可利用而不被利用的物质(3)已被利用但未被同化的部分(4)已被消化吸收,但是代谢过程中作为排泄物质排掉的(5)同化量中的一部分能量由于呼吸转变为热能丢失的(6)次级产量中如皮肤、毛、角等脱落失去的物质。 14、说明生物种间相互作用 (1)原始协同:两个种群共生互利,但并不存在依赖关系(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3)偏利共生: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方得利,对另一方无害 15、什么是生态金字塔?包括哪几种?特征如何? 生态金字塔:把生态系统中各种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生物量及能量按营养级顺序由低到高排列起来,就是逐级减少趋势,绘制成图就形成塔形,和金字塔相似。包括:(1)数目金字塔:以生命成分的数量为比较单位,按营养级顺序构成的“金字塔”图形(2)生物量金字塔:描述的是某一时刻时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生物量的重量关系(3)能量金字塔:指一段时间由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16、水生演替要经历的阶段? (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2)沉水植物阶段(3)浮叶植物阶段(4)挺水植物阶段(5)湿生草木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 17、图示说明碳循环的生物小循环途径 (1)细胞水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个体水平:大气co2—植物(3)食物链:大气CO2—植物—动物—微生物 18、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出现地带性规律。(2)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随纬度升高,温度降低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湿润地区随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地带植被为随海拔增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19、能量是怎样进入生态系统的?在生态系统中是怎样流动的?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称为初级生产量。(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能量只是单程流经生态系统,是不可逆的。(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当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时,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将以热量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的空气中(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中,把较低质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较少的高质量能量(5)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以食物链为主线 20、从裸岩开始的群落演替会经历哪些阶段? 从裸岩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典型的旱生演替系列,包括以下演替阶段:(1)地衣植物群落阶段(2)苔藓植物群落阶段(3)草本植物群落阶段(4)灌木群落阶段(5)乔木群落阶段 21、气体型循环与沉积循环各有何特点,各循环类型的代表物质有哪些? (1)气体型循环物质的主要贮库为大气和海洋,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速度较快,如氧、二氧化碳、氮等的循环(2)沉积型循环物质主要贮库为岩石,其分子和化合物没有气体形态,主要通过岩石分化和沉积物分解为生态系统可利用的营养物质,故速度极慢,如磷钙纳镁等的循环。 22、试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举例 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2)经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 23、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生产力需把握的基本观点 (1)系统生产力是由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所组成的统一体,它们是从事农业生产不可分割的部分(2)系统生产力是由多部门构成的合理转化体系,这个体系必须相互协调,只加强某一环节,其他环节不能很好配合,并不能提高转化效率和系统生产力(3)根据资源特点,组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转化体系,这样才能持久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24、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在物种结构、开放程度方面具有什么特点? (1)物种单一(2)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差(3)开放程度大(4)自我维持能力低,因为有大量的能量输出,因而需补充大量的人工辅助能。 25、简述日照长短对植物的影响 许多植物在发芽分化、开花、结实、休眠、落叶等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昼夜长短有密切关系,白昼光照与夜间黑暗交替周期变化与长短,对被子植物的开花具有决定性作用。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将其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物。 1、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阐述:(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被生物吸收并传递,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形成连续的物质流。(2)环境组分,农业生态系统除输入太阳能外,还输入人工辅助能。 2、论述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农业生态系统通常被理解为农区以种植业为中心的人类控制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的强烈参与,其结构、功能、生产力等方面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二者在结构与功能上主要差别如下:(1)生物构成上的差别: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具有多样性,而农业生态系统物种单一且经过人工驯化(2)环境条件差别:农业环境对自然环境进行调控和改造以适应农作物生长(3)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添加了社会经济因素成分,此外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基础上,添加了价值转换功能(4)稳定机制上的差别:自然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强,稳定性强,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弱,需要人的合理调节与控制(5)生产力上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比同一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光和利用率高(6)开放程度上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需要大量输入和输出,所以其开放性远大于自然生态系统(7)能流特征上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增加了人工辅助能的投入,特别是大量工业能的投入(8)养分循环特点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输出输入率,内部养分库存量低,但流量大周转快(9)服从规律上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支配,而自然生态系统仅受自然规律的支配(10)运行目标的差异: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而农业生态系统使农业生产在有限自然和社会条件制约下,取得最大限度的需要。 3、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C、N、P和水循环的意义和特点,分析目前人们在调控物质循环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C特点:(1)陆地植物大气海洋之间的自然交换基本平衡。(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对策:(1)提高植物光和利用率。(2)食量增加碳素。(3)尽量使农作物还田。 N特点:(1)输入:三个来源即生物固氮、大气固氮、工业固氮 (2)输出:有机体燃烧、产品输出、反硝化作用、淋溶流失和挥发 对策:(1)充分发挥生物固氮的作用 (2)发展工业固氮(3)使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尽量还田(4)控制土壤中N的非生产性消耗 P特点:在植物、动物和环境之间循环,所需时间较长。 对策:(1)开发新的P矿资源(2)重视多余途径,实现P的再循环,尤其是有机途径(3)提高肥效,节约P肥,减少流失(4)注意P肥使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P肥中含有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 水特点:(1)陆地、大气和海洋中的水形成一个循环系统(2)输入量减少且水质变差。输出量增加 对策:(1)保护森林、草地植被,增加对降水的截流量,减少径流(2)修筑水库、塘坝,增加对降水的蓄积量(3)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尤其是深层地下水,避免区域性水资源的枯竭(4)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防止水域污染(5)节约用水。 4、根据农业生态系统水分循环、我国水资源特点,分析我国农业节水的重要意义 水特点:(1)陆地、大气和海洋中的水形成一个循环系统(2)输入量减少且水质变差,输出量增加(3)地球上咸水多淡水少,淡水中固态水多,液态水少,能直接利用的少。 农业节水的意义:(1)农业耗水量巨大,节水潜力大(2)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节水迫在眉睫(3)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1)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2)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来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3)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4)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6、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有哪三大类群?试论述各类群的生态功能 (1)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的三大功能类群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生产者是指利用太阳能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植物及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的微生物等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即初级生产,提供第一性产品。太阳能和无机营养物质挚友依靠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成为系统中能流动和物流的主要源头。(3)消费者是指以初级生产产物为食物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消费者的功能一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二是调节物种间的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是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4)分解者是利用动植物残体及代谢物为食的小型异养动物和微生物,主要是指细菌和微生物,以及少数无脊椎动物。分解者的功能是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并归还于环境,被生产者再利用,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论述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于生态平衡的关系 (1)无论是系统输出成分被回送,重新成为同一系统的输入成分,或是系统的输出信息回送,成为同一系统输入的控制信息,都叫反馈。正反馈是指系统输出的变动在原变动方向上被加速的反馈。反反馈是指使系统输出的变动在原变化方向上减速或逆转。(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常利用正反馈机制来迅速接近“目标”如生命延续,生态位占据等。而负反馈则被用来使系统在|“目标”附近获得必要的稳定。(3)自然生态系统中长期的反馈联系促进了生物的协同进化,使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应变能力大大加强。(4)正负反馈机制能在生态系统的不同水平线上行使功能控制。一是在个体水平上,通过正负反馈,使得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群体之间保持一定协调关系。二是在群落水平上,一方面生物种群间通过相互作用,调节彼此间种群数量和对比关系。同时又受到共同的最大环境容纳量的制约。三是在系统水平上,交错的群落关系,生态位的变化,严格的食物链量比关系等都对系统的稳定机制起积极作用。(5)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其作用是有限的。 8、论述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途径 (1)能量以日光能形成进入生态系统。照射在绿色植物上的日光能只有部分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2)由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储存的化学能,沿食物链、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单向、逐级递减流动。(3)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各营养级通过自身呼吸消耗,使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自生态系统散失,其余部分以生物能量形式储存在各类生物体内(4)生态系统中的部分能量,以产品形式输出到系统之外(5)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 9、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有哪些方面,内容是?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包括三个层次:(1)自然调控是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下来的调控方式,通过生态系统的种群与环境、种群与种群以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来完成。包括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2)人工直接调控是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a.生态环境调控,通过农业技术措施改善农业生物的生态环境b.农业生物调控,在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上对生物种群调控c.输入输出调控,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输入与农产品的输出是可控的d.系统综合关系调控,即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的各组分间的构成比例关系,调整能流、物流衔接关系(3)社会的间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外部因素通过经营者对生态系统产生调节作用的有关社会机制。 10、论述农业生态系统中氮 磷 的主要来源及调控 一/农业中氮素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1)生物固氮,通过豆科植物和其他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2)化学固氮 工厂将空气中的氮合成氨,再制成各种氮肥,此外也有少量氮在空气中闪电式氧化而成硝酸,随酸雨进入土壤中 调控措施1)从合理利用氮肥和能量的角度来考虑,充分利用作物秸秆中有机物和氮素,位培肥土壤和增加畜产品创造条件2)从化学氮肥利用来看,要尽量减少氮素挥发流失,提高氮肥利用率解决作物高产氮素问题,还应当注意1)根据农业中氮素的循环特点,既要尽量增加氮的积累又要尽量减少氮的损失2)善于调节土壤中的氮素,既要有充足的有效氮素供给作物,又不至于降低土壤肥力3)合理配合使用有机肥料和化学氮肥,使之既能培肥土壤又能满足作物的幼稚高产氮素需要 二/农业中磷的主要来源 农业中磷素是含磷盐矿中磷酸盐,经天然风华或化学分解之后。变成不同溶解程度的磷酸盐,供给作物吸收利用 调控措施 重点是调节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一方面,要使用磷肥补充有效磷,但是磷肥有限而分布不均使用不当,泽磷肥较差,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及肥料林荣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从长远看,磷肥资源的缺乏限制可能比氮肥更严重,所以应该重视从多种途径实现磷的再循环及使用更多的土壤沉积态进入生物循环 11、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综合作用,举例说明 (1)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每一生态因子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作用,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如温热条件给生物提供生存的热量环境,而水是提供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的媒介(2)主导因子和辅助因子,虽然生态因子都是生物所必须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总有一二个起主导作用,这些因子称为主导因子,其他为辅助因子,如积温(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如光热水气土壤等为直接因子,而地形地势为间接因子(4)作用的阶段性,生物在不同生物发育阶段所需生态因子不一样,如低温在春小麦发育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5)综合作用,所有生态因子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如光照强度的变化会影响气候土壤空气等条件的变化,这些变化了的因子再对生物发生综合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0b350ca6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