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时间:2023-04-16 06:33: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运算意义 数量关系 解题策略》读后感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教学中常常重视解决问题的教学,视学生能否用数学的方法、策略、思想等去解决数学问题以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除法,在练习时,学生基础部分做的很好,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错误较多,甚至有个别学生全错的情况发现。有时候跟语文老师讨论起来,有些后进生接受事物的速度较慢,语文数学都比较差。在二年级阶段,解决问题已初现难度,问题的问法也开始变多,如“12里减去几个2等于0?”实际考察的是“12里有几个2?”让学生弄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抓住几个数字乘一乘、除一除,答题时出现了12-2-2-2-2-2-2=0”的情况。

新课程下的数学实验教材在编写在编写时注重淡化类型”的教学,防止 “机械照搬”“套用解法” 的现象,当学生遇到一个应用问题时,就不会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而是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经历与体验,积淀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从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在很多内容中运算学习的目标更显性(如算法的掌握、 算理的理解)有的教师就难以把握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至弱化了读懂问题情境、分析数量关系、检查与反思等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致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有效提升。如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课,学生能够顺利的获取算法,即大数减小数,这一方法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解题已经够用。但为什么要这么做,不少学生还是不明白的,等到了高年级,数学模型就不够用了。在这一课中,大数减去的小数,其实是指大数去掉自身与小数相同的部分,余下的就是大数比小数多的部分,即两数相差的部分。在本文中,作者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展开解决问题的教学,值得我去思考。

一、加强运算意义的教学,沟通数学问题与运算

即算理与算法的平衡,运算意义的理解对能否有效地分析数量关系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加强运算意义的教学,注意多种运算“模型”的渗透,注意沟通数学问题与运算意义的联系,成为学生能否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加强运算


意义的教学,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运算意义的过程,理解运算的意义。

二、加强数量关系分析的指导

二年级学生接触到单位名称,不少学生总是找不准单位,有的教师会让学生根据问题寻找单位名称,但其实这只是一种方法。学生的确可以根据方法寻找到正确的单位名称,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学生没有理清数量关系的一个表现,如果学生知道得数表示意义,那单位也就呼之欲出了。

教学中,教师需要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分析算式中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引导学生注重问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结构的分析, “总的数量-卖出的数量=剩下的数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等等,从而有效建构数量关系。在课堂中通过指名说、同桌说、全班说等方式,让所有的学生明确数量关系,分析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运用 “问题模型策略” 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让运用策略成为习惯

之前分析过四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材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编写,其中例题出现的条件并不多,不能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解决问题带给我们的好处。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文字形式的课程表和表格形式的课程表,学生一下子就发现列表带给我们的好处。表格形式的课程表是我们生活中数学的体现,表格形式处理信息更加清晰、直观。那教学就该让学生感受到策略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学了必须用。低年级有一个非常直观的体现,学习除法,所有的题目就都是除法解决,学生在不理解的基础上出现不动脑筋的情况。

重视策略的指导并不是强加给学生一个策略使用,可以是平时解题时的发现,使用策略会更加简便,请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解答即可,学生自然而然会优化选择,运用策略。比如二年级教学中,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学生不愿意写“2+2+2+2+2+2”等等长的算式,会选择“2×6”的乘法算式,也正是感受到乘法带来的简便。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论是问题表征还是数量关系分析,都需要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但策略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序渐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经常进行指导,逐步使运用这些策略思考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优化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2247c7a8114431b80dd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