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7)竦峙(sǒngzhì):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8)萧瑟(xiāos):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荣幸。 (14)甚:极其,很。 (15)至:极点。 (16)幸甚至哉(zāi):很荣幸至此。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21)观:欣赏。 (22)幸:庆幸。 (2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配乐演唱使得附加语,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选自《乐府诗集》这是《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中的第一章。以:连词,来(以观沧海)。以:用(歌以咏志)。咏志:即表达心意。咏:歌吟。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上翻腾着巨大的波浪。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庆幸极了,用作诗歌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五月率师北伐。在八月的决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敌军。凯旋途中,他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观沧海》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 《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全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从结构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50c79c6c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