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材解析 《古诗三首》一课由《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3首写景诗组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创作的。诗人观察细致,从黄昏时起,一直观赏到月上露下,选取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和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进行描写,又在诗句中妥帖地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使景色倍显生动,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描写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晢理诗。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百读不厌。第一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第二句写出了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人在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启发学生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 《雪梅》是南宋诗人卢钺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中的第一首。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互不认输,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第二句通过对比,从视觉——雪比梅白和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出来,妙趣橫生,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这一课有3首古诗,教学时应该避免平均出力。可以以第1首为例,指导学生细致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第2、第3首诗则可让学生以“运用学法自主学习,汇报学习成果”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教师只需在旁进行点拨指导。 1.识写生字。 本课要求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常用字。其中,“暮、缘、降、逊、输”是既要会认,又要会写的字。“降”是多音字。还有3个随文注音“轼、卢、钺”。 识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联系已学生字等多种方法自 1 / 3 主识字,教师作适当提示。 缘:可借助字谜“一头肥猪,站在下边,两钩扣住,左丝相牵”帮助记忆。 暮:形声字,从日,从莫,莫亦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 降:古字形像两脚交替沿山而下,本意是从高处走下来,与“陟(向上行走)”字义正好相反。由本意引申,泛指下降、落下,如出世、出生叫“降生”;来到叫“降临”。虽然有主动的,有被动的,但都反映出从高处向低处的变动。以上意思读jiàng。“降”又读 xiáng,指向对方屈服,或指制服、使驯服。“未肯降”的“降”在诗中是“服输”的意思,所以念“xiáng”。 写字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帖,可帮助学生总结读帖规律: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笔画。个别易错字需提醒学生注意:“吟”的右边是个“今”,表声旁,不能写成“令”;“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降”的右下部分是横、撇折、竖;“输”字右面人的下面有条小短横;“费”是上下结构,正确的笔顺为:横折、横、竖折折钩、撇、竖、竖、横折、撇、点。 2.朗读古诗。 在识字的基础上,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朗读,先读通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同时注意读的速度不能过快,需要表现岀诗歌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暮江吟》一诗,可以抓住“一道”“铺”,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诗句。 《题西林壁》的第二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必然带有片面性。这句诗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并成为广为传诵的警句。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雪梅》一诗中,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作者写这首诗意在言外,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 2 / 3 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说出诗表面意思的同时,悟出深层含义。 4.语言积累。 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充分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达到熟读成诵。可以借助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将这些字词作为背诵的线索,降低背诵的难度。默写《题西林壁》,巩固积累。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fd724c2d6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