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摘要: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无论是资本主义体制还是社会主义体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而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是有别于其他社会体制的发展,他带领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经济大浪潮下,以自身独特的身姿不断开创新的历史篇章! 关键词:社会主义 体制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替中指出,经济基础的变更之所以能促成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本的一点在于: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的社会制度的胎胞中形成壮大,使它有足够大的力量去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当着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时,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时,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巨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不是由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今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产力要远比社会主义中国发达,但这是不同社会体制下的经济的不同体现,并不能以偏概全的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优于中国的经济基础,其上层建筑就要比中国的上层建筑先进,社会主义体制有自己的优点,一段时间发展的结果并不能预知未来更远道路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更远的将来,在社会主义体制的优点完全展现出来之后,必能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超越资本主义,走在世界的前端!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处和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总旋律,并将会长期保持这种既对立又统一,既竞争又借鉴的“双赢”局面。两种制度的国家都在相互学习,取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资本主义没有像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所说的那样寄生、腐朽、垂死,还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经过了大大小小数次经济危机后还是能够快速转机,寻找到新的生机。面对既是我们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的资本主义,我们必须综合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只有正确认识其发展变化,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二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既赢得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和发展的繁荣时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经历过衰退与萧条的危机时期。面对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改革谱写着资本主义新的篇章,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 (1)资本主义正从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资本主义正在逐步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已经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生活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垄断资本对世界经济的控制,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立了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全球霸权。 (2)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新科技革命促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加现代化和“高级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产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减缓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自身发挥了很多调节功能。在经济发展手段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制定短期和中期的经济发展计划,以便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的收入和过度的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 (4)资本主义处理国际关系的方式有所改变。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下,西方列强依靠经济交往、科技垄断、文化渗透与军事实力威胁等较为和平的新殖民主义手段来维护并扩大在发展中国家侵占的各种利益,捍卫其大国的霸主地位,强化“中心”与“边缘”式的世界体系。金融资本的渗透是他们惯用的方式,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可以说是西方发达国家盘剥落后国家的生动写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尽管出现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仍面临着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1)民主的危机,其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过度追逐党派私利与金钱政治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矛盾暴露得越来越充分。 (2)种族歧视、种族矛盾与极端民族主义,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严重、最突出并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其中美国的种族歧视已表现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无形社会制度; (3)精神和信仰危机,以及老人问题、妇女问题、城市暴力问题、黑社会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发达国家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基本矛盾,严重困扰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确实已产生了某些重大变化,然而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至今仍无法越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定性。这是因为,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阶级与阶级对抗。不同的阶级总是带着阶级利益的有色眼镜去观察社会,所观察到的总是失真的社会现象,这种阶级的狭隘偏见,又总是有意无意歪扭真理,他们不能完全按照社会规律去了解社会,即使他们了解了某些社会规律,也会因为阶级的利益受损而顽固地拒绝。总之,由于前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类无法跨越由于对立的阶级利益所构筑的高墙,因此,总是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只看到在目前一段时间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超过于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体制本身还存在无数个弊端,这些弊端根植在资本主义体制深处,永永远远地对资本主义体制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是永远也无法解决的。与资本主义体制相反,再看社会主义,并没有像资本主义那样呈现出来那么多的社会弊端,而是一直保持一个平稳而迅速的速度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有矛盾,那末,我们就要及时地自觉地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地向前发展。 我国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和运动特点决定了这一改革绝不能采取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发生激烈震荡的阶级斗争方式,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上层建筑中的体制进行改革,以使之不断完善。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是我国当前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哲学理论根据。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自觉地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为经济改革、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做出有益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7fc682a58da0116c1749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