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故事 家风家教故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年幼时奶奶教我的第一首唐诗,我至今印象深刻。我想说的是,深刻的并不是唐诗本身,而是背后奶奶教我的关于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尽管奶奶已去世多年,但饭粒的故事与奶奶的话却深深烙印在心中,影响着我。 记得,那时的我大概6岁,一年级。由于心中牵挂着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吃午饭的时候,我将碗中的饭粒弄得到处都是,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有。起先,奶奶只是把桌子上的饭粒捡起来放到自己的碗中,并告诉我要乖乖吃饭,而我却丝毫没有注意。由于看电视心切,我吃的更快了,饭粒被我扒到碗外的更多了,奶奶有些不高兴了,说:“饭都扒到碗外去了,你再这样不好好吃饭,就不许看电视了。”听到奶奶说的话,我的小脾气立马上来了,便撅着嘴生气地说:“为什么不让我看电视?我就要看电视!现在就要!”一旁的爷爷则说:“你奶奶说的对,浪费粮食就是该骂,做错事应该受到惩罚。今天不准看电视!”说着,便拿起筷子打我的手。 这下,我彻底不干了,边哭闹着跑回房间。说来也是巧,下午的语文课上,老师就讲了《悯农》这首诗,我也从中大概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觉悟到自己中午的行为是不对的。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主动向奶奶承认了错误,而奶奶则是语重心长的告诉我:“粮食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浪费的,认识到错误改了就是好孩子。” 等到后来,奶奶去世,全家回乡祭祖,我才知道为什么当年奶奶对我的管教格外严格,不允许我浪费的真正原因。原来爷爷奶奶的家乡在南方,当年之所以支边来到新疆,一方面是建设组织支援边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多地少,怕养不活,所以才让跟着来到新疆垦荒种田。小时候的爷爷奶奶不像我小时候,吃穿不愁;他们小时候很少能吃到一顿饱饭,更不要提白米饭了。正因为这样,所以过惯穷日子的爷爷奶奶,在看到我浪费粮食时,才会特别的生气。 就这样,在爷爷奶奶的“饭粒教育”潜移默化下,不浪费粮食成为了我生活的习惯,不管走到哪里,我的碗始终吃的是最干净的;随手关灯、不浪费水资源的勤俭节约的好家风也就这样被传承下去。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老祖宗留下的美德不能随意丢弃,勤俭节约的意识要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变成一种好的家风被传承下去!待到山花烂漫时,好家风也会蔚然成风,变成一种中华民族的国风。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8882de52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