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童年之卧薪尝胆散文随笔 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何时了等,都是在弘扬以和治天下的精神,而卧薪尝胆的故事却恰恰背其道而行。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夫差的父亲准备趁越国哀而要其命,结果中箭归西,临终之际还立下遗嘱安排大臣随时提醒夫差勿忘家仇国恨,等于是给夫差定下了一个重大政治任务,或许还暗中安排好了夫差的接替人,如果不去报仇,很有可能会有一道圣谕出现,直接废除了夫差。夫差每每听到报仇之事时都会涕泪交流,答道:不,不敢忘。于是休整了三年正式向越国发兵,兵临城下之际,越王勾践不顾大臣范蠡的建议,出兵迎战,结果越军大败,被围困会稽,随时可能全灭,但吴王却不顾大臣伍子胥的强烈建议斩草除根,留下越王的之命,只让他在身边服了三年的“劳役”便放其离去,勿想仇恨进一步加深,勾践在家卧薪磨练,悬胆苦尝,积蓄十年,趁夫差攻打齐国之际,举越国之力灭了吴国,后慢慢发展成为了不可一世的春秋霸主。 由此,卧薪尝胆一词也应运而生,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可是,由我们分析一下两人的性格,越王勾践,初始打败老吴王后,自恃武力强健,不听范蠡言,硬要出兵,结果打败,濒临灭亡,由此可见他是一个自负自傲的人,但他及时听从谋臣的建议,承认自己的失败,然后到了吴国接受留国查看处分,三年后因表现出众,放归故里,可他却卧薪尝胆十年之久,经过了十三年之久,他还是放不下心中的仇恨,灭了吴国。可以说他是一个能够吃苦耐劳、目标明确、能屈能伸的人,他在夫差面前鞍前马后,在背后则拥有灭国之心,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夫差,他听从父亲之命,继承父愿,每每听到报仇之事时都涕泪不止地回复不敢忘,后为了父愿出兵越国,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为国而忠,为亲而孝之人。再者,他不顾伍子胥的劝告,也没有因为父亲的仇恨,杀了越王,而且也只留了他三年时间,便放其而归,可见他是一个不为仇恨所蒙蔽,有自己的见地,且重情重义之辈。他有灭掉越国、齐国的能力,但因勾践曾在他身边培养出了感情,将人情看得太重,只想养虎为伴,不曾想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也许是他太自信,或许是因他重感情,后来居然还把伍子胥给杀掉了,他也会听信谗言,误杀忠臣,而谗言则是因他看重的勾践而起,怀疑自己所中意的人就是在怀疑他自己。 夫差不会为了仇恨去灭到仇敌,而是给了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这个仇敌曾经杀了他的父亲,这样的胸襟令人叹为观止。而勾践则是因为一时的`耻辱(只有三年),从而用卑躬屈膝换来了卧薪尝胆,最终不念饶命之恩,灭了吴国,这就是所谓的报仇雪恨?勾践在吴王面前能够嬉笑相迎,放低姿态,从而在短短的三年时间之内利用了夫差的度量赢得了夫差的信任,可见他为了保全性命或者日后的发展而煞费苦心,用心良苦,面对着你时曲意逢迎、奴颜婢膝,背地里却凶神恶煞,狡诈无比,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无巧不成书,历史总是在一遍遍地演绎着不同的人的相同事件,比如楚霸王与汉高祖的事件与其何其相似,不是因为轻视别人的力量养虎为患,而是因为看中朋友之间的感情义薄云天,可是勾践不懂,刘邦亦不晓得而已。 卧薪尝胆其实是一个--贬义词。虽不似农夫与蛇般的恩将仇报,却如朝许诺而暮砌墙般的忘恩负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a266fa5a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