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及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 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 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 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 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 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 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 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的来历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 “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 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 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 并认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 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 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 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 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 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 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 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 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 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 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来历其三: 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 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 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 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 为流传了。 重阳节的风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 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 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 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 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 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 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 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 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 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 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 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 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 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 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 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 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 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 造型,十分美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dfe8df6b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f.html